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为清朝时期,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的一生跌宕起伏,传奇不已。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担任大学士的高官,晚年却和乾隆起了龃龉,成为乾隆震慑群臣的工具。

就在乾隆几次欲夺张廷玉的“配享”之誉的皇权威压之下,张廷玉求生求存的能力也绝非等闲,乾隆派人前往78岁的张廷玉家中收缴先帝赏赐之物时,张廷玉反而表现得气定神闲。

36万两白银被搜出后,几天内乾隆竟将这些钱还了回去,君臣关系显得晦暗不明。

乾隆和张廷玉的关系因何如此反复变化,其实结合事态分析也不难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朝臣子因何得以配享太庙

张廷玉为官五十余载,不到而立之年考中进士,随后一路走来,官至一品,汉臣能做到如此高位已属不易,更不用说雍正留下遗诏下令让其配享太庙。

按说清一代的文臣不少,也有几个可以做到像张廷玉一样的高官,可为什么只有张廷玉可以配享太庙呢?

且张廷玉与之侍奉的最后一位皇帝乾隆,也几番因为“配享”的问题闹得不愉快,这也并非乾隆有意违拗先帝旨意,而是有意为之。

配享太庙的殊荣不易得,而张廷玉却因为侍奉康熙和雍正皇帝建功立业,功勋卓著才有了如此资格。

起初九子夺嫡之时,朝臣们纷纷站队,皇子们也纷纷开始拉拢张廷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张廷玉不为所动,只效忠康熙皇帝,做了一个问心无愧的纯臣,因此成了康熙皇帝的心腹,也被康熙视为可以辅佐下一任皇帝的忠臣。

在雍正朝,刚继位的雍正手上积攒了许多大事,其中就有流民乱政事件让朝廷无可奈何。

这些流民在几省边界定居,既不编入现有户口又不愿意遣返原籍,久而久之,集聚流民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必成隐患。

于是,张廷玉向雍正提出了折中的办法,将其中的流民每五家集结一体,成为一个小团体,既不让他们集中也不让他们太过分散,时常稽查方便管理,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惠民政策,提出愿意向学致仕的人可以参加考试,朝廷会择优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流民得到了安抚,边疆各省的治安也有效改善,官民矛盾得到了缓解。

不止如此,他谏议雍正要体恤民众。

山东大旱交不上税款,朝廷上下议论纷纷,说这是无视朝廷的借口。

但张廷玉却谏言说民生疾苦,皇帝要安抚受灾群众缓解地方官民的压力。

雍正听从了张廷玉的建议,下令免除该地税款一年。

张廷玉对待民众宽和慈爱,对待贪污的官员严厉整肃。

他从自身做起,杜绝一切托情往来,对贪污的官员毫不留情,即便是很多人和他唱反调,张廷玉也丝毫不惧,依旧按律法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和雍正执政严格,反贪力度强硬有关。

张廷玉不仅辅佐雍正用宽严相济的政策平定骚乱,还对吏治存在的积弊进行大力整改。

清法严苛,刑法多有严酷弊政,张廷玉便奏请改革弊政,从吏政抓起,与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和内阁双规并存的运行机制。

此举极大限制了官员贪腐问题,为了确保行政效率,张廷玉设置了奏折制度。

公开书谕,由军机处下达内阁,层层明发;秘密谕旨由军机处封缄,经由驿站传达,这叫做“廷寄”。

此举不仅提高了指令下达的效率,还将整个奏折制度规范化、程序化,皇帝评阅起来就有轻重缓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张廷玉作为文官不及武将那样封疆挂帅、一战成名的功勋耀眼醒目,可他为清政府吏治和朝廷上下行政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正是如此,清朝运行百年的行政系统就在雍正时期定型,其中完全可以说有张廷玉一份功劳,如此一来其“配享太庙”的荣誉也实在是担当得起的。

可,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继位以来,急于在群臣面前树立威信。

而几次上书致休的张廷玉正好撞在了乾隆“立威”的枪口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次乞休为何惹怒乾隆

任何一个君王都不允许卧榻之旁有他人酣睡,乾隆自然也不例外。

朋党门户威胁皇权,事关重要。

刚继位的乾隆稳定朝局之后,便开始了铲除朋党的行动。

清朝自康熙以来便格外重视朋党祸国问题,为了防止明朝严嵩之流擅权现象的发生,乾隆对雍正朝留下来的权臣“格外关照”。

大学士张廷玉身为雍正朝的顾命大臣,又和曾经在朝堂结党营私的鄂尔泰并立,自然受到了乾隆的猜忌。

不过张廷玉持身中正,不管乾隆还是政敌都没有拿到张廷玉的把柄。

此时,张廷玉已然风烛残年想要急流勇退,正好中了急于拿权臣开刀的乾隆的下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廷玉第一次当面请求致休,就遭到了乾隆严厉斥责。

乾隆驳斥的意思是,你作为先帝看重的臣子,身为汉臣应更知晓明白“鞠躬尽瘁”的道理,可你享受如此深恩厚待,如今不思为国效忠,反而要在我刚继位的时候退休,这不是在打我的脸吗?

但是,张廷玉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继续操劳了。

最终,乾隆于心不忍,准了张廷玉的致休请求。

可是,张廷玉奉旨退休南归到老家的时候,乾隆还是在朝堂上斥责张廷玉的“自私之念”。

此时,张廷玉好像也没有当年灵活的职场情商了,直接在寒冬进京,请求乾隆皇帝公开承诺一定会给他应得的“配享”之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心里很是不痛快,他大老远回京不是为了恭祝皇帝新年吉祥,反而是求取“配享”,摆明了是信不过自己,现在撑着老迈的身体无非是对自己这个新皇帝进行“道德绑架”。

饶是心里不满,乾隆还是大度佯装地表示:“配享乃恭奉皇考遗命,大学士非有大罪,朕何忍违?”

并回赐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诗:“漫愁郑国竟催碑”。

这是在警告张廷玉,也有可能出现魏徵死后被唐太宗摧毁御赐碑的事情,让他小心行事。

随后,张廷玉在未收到谕旨的时候,直接去谢恩。

此举在乾隆的眼中,实在是多疑,渐渐他心生不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张廷玉解释说是因为腿脚不便,所以才早些动身去谢恩,但乾隆并不相信。

乾隆强忍怒火,斥责了句:“张廷玉实不当配享”,后又除去了自己给张廷玉所加赐的伯爵待遇。

本来此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可是正逢皇长子病故,张廷玉在京陪祭一月后请南归,再次引起乾隆不满。

几天后,盛怒之下的乾隆正式罢免了张廷玉的配享,指斥他“几度请归,有负皇恩”。

乾隆对张廷玉的打压属实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对汉官的压制防范,也体现了清统治者对于门户朋党的严防死守,为的就是君权在握,实施专制统治。

不过,民族成见和阶级防范又怎么如此轻易消弭,真正让乾隆以雷霆之势出手的还是要数对张廷玉的第三次,也是最狠辣的政治打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名为收缴,实为抄家

乾隆十五年,和张廷玉有姻亲的朱荃因为母丧不报,贿赂应考官员被参。

此时,已经淡出政治舞台的张廷玉又陷入政治漩涡中。

在乾隆眼中,朱荃之所以敢这么做,都是因为张廷玉在背后撑腰。

于是,乾隆大怒,直接下旨派人前去张廷玉府宅中收缴先帝以及当朝赏赐的物件。

此举,名为收缴,实则为抄家。

而在这场“抄家”闹剧中,但凡查到任何来路不明的钱财和值钱器物,或是任何朋党书信往来,张氏一族很可能就此覆灭。

可是,当抄家的官差赶到现场时,张廷玉却坦然地带领全家老小跪迎钦差到来,并且把三朝皇帝赐予的物件和银钱悉数钦点清楚,陈列院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钦差德保奉旨清查,依照乾隆的嘱咐,他带着二百多兵丁在张府挖地三尺、砸门撬锁,将御赐之物和查抄出来的带字的物品悉数运往京城。

36万白银摆在乾隆面前,本来可以认定为赃款的银钱却让乾隆左右为难。

原来此次查抄,张廷玉家的每个物件皆为御赐不说,皆来源中正,书籍、字画、信件等一切物品都没有发现任何对乾隆不满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