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引言

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传承的国度。在家风上,中国人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而在对于前人、前朝的事例上,则是组织史官编修史书、传记,务求能够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因此,中国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数不清的名人典故。其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人尽皆知。

是年,年仅7岁的司马光与一众小伙伴在庭院嬉戏玩耍,不料一伙伴却意外落入“缸中”,到底是小孩子,一众伙伴惊恐之下作鸟兽状散去。但司马光却异常的冷静智慧,果断的选择拿起院子中的石头将“缸”砸破,如是缸中水流尽,伙伴因此得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孩子,司马光的机智也是引来赞扬声无数,而且这个故事也随着司马光后来的成就而延传千载。如今更是入选了我们的小学教科书,被我们后人用以教导孩子们在遇到事情时,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冷静、当机立断。

但想必很多朋友对于儿时的课堂,仍有记忆。作为故事的主角司马光在课文中被着重讲述,但故事的另一个主角——那个被司马光救了的孩子却像是被遗忘了一样,老师们几乎都“一致的”选择避而不谈,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是谁?老师们又为何不提及呢?

“司马光砸缸”背后的疑惑之处

这还要从这个故事的源头讲起。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家中乃是陕西夏川首屈一指的望族。他的高祖父司马政、祖父司马炫、父亲司马池等都曾在朝为官,而这样的家族背景辅以聪明好学,也让司马光赢在了起跑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宋史》中记载,司马光年7岁,便已经能熟读《左传》。这样的天赋以及家学渊源,让司马光的前途一片光明。在二十岁时,宋仁宗宝元元年,司马光进士及第。

此后的数十年间,司马光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作为一名保守派的大臣,他不仅数度身居高位,同时还反对王安石变法,还有史家巨著《资治通鉴》传世,名声可谓一时无两。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司马光在仕途中的贵人寇准。正是在当时担任枢密使的寇准的举荐之下,司马光能够与尚书之女结亲,同时很快便步入了朝堂的核心。而寇准举荐司马光的原因,便是司马光砸缸背后带来的神童光环。一个有才华,又机智、勇敢,名动天下的人,也确实很难有人不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令人疑惑的一点是,在当时信息传递并不发达的宋朝,在司马光年仅7岁之时,这样一件小事是如何做到《宋史》记载中的人尽皆知的呢,甚至在汴京、洛阳之地都出现了以其事迹作画的事情的呢?

“司马光砸缸”的事迹,在正史中是出自元朝脱脱主持编纂的《宋史》,而《宋史》中所采用的这一说法,则是源于北宋僧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

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司马光年幼之时与儿童嬉戏,“庭有大瓮,一儿登之,偶堕瓮水中。群儿皆弃去,公则以石击瓮,水因穴而迸,而得不死。”

与现在我们的描述并无二样。当然要是细究而言,在宋朝之时“瓮”与现在的“缸”并不相同。所谓的“瓮”是口小、肚子大的器物,而缸则是敞口的、根本难以挪动的盛器,也就是说“司马光砸缸”其实是砸的瓮。但这一点,对于这个故事而言却无伤大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根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所研究的成果,关于“砸缸救人”的故事最早是出自张邦基的《墨庄漫录》,但是这本书当中的人物记述却是语焉不详。试问作为当时的名人,关于这种事情又为何会出现这种记载上的语焉不详呢?更何况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在洛阳留守司通判任上,而我国的地方志记可是相当详尽的,也就是说事实上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件,是没有记载上语焉不详的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