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让谈谈国安部公号文5月13日发布一篇文章《警惕绿水青山下的“谍影重重”》,这篇文章介绍两个很不为人熟悉的间谍案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不熟悉,主要因为我们对一些相关专业安全知识了解不多,5月13日,国安部公布了两起“生态间谍”案件。

乍一听“生态间谍”,很多人不理解,还有这种类型的间谍?

别小看生态间谍案件,其实破坏力很大。

由于我们自身知识储备量不足,或许不清楚“生态间谍”到底有多大危害性,但生态安全已经列入国家大安全系列,并非仅只生态环境被破坏,还有隐蔽战线上的敌我斗争。

先来了解案件基本情况。

第一起:某国的教授打着跨国学术交流的旗号,到我国某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和林场等地进行“科研”,并且给予相关人员巨额报酬。某国的教授在我们湿地保护区设置了多个“生态环境考察”的仪器装备,还建立很多测试试验场,采集我们保护区内的地理、气象和生物等敏感数据。某国教授的活动,被我国安部门发现,并迅速破获了此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起:西方大国某高校借助境外非政府组织,到我国西南某地自然保护区,与我们保护区科研单位搞所谓生态领域的“项目合作”。而且还利用色情等手段,拉拢相关人员,并胁迫他们,为外国间谍窃取我们自然保护区的各类生态敏感数据提供便利。

国安部门经过侦查发现,西方大国的大学与非政府组织背景很复杂,说白了就是西方间谍机构。有多少西方非政府组织真正开展公益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安人员发现,他们竟然违规在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安装气象站、红外相机设备,并对我们自然保护区进行GPS测绘,甚至还窃取涉密电脑资料,获取了我们国内重要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气象、生物等敏感数据和图片,并大量传输到境外,对我国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一)

有人或许对两起间谍案件不理解,生态安全有那么严重吗?外国间谍到中国获取我们自然保护区的各类数据,对他们有什么用呢?

关于生态安全,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生态安全如果受到威胁,将不可逆转。

从国家大安全角度来看,生态安全被破坏,我们生存环境没有了,就会对我们生存构成威胁。

咱们用能懂的话来说明这件事。

随着我国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我们每个人生存环境不仅提高了,而且享受着蓝天白云等美好生活。

谁都不愿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里,为什么我们大量开展植树造林,下大力保护生态保护区?

一个国家生态屏障没有了,不仅可能会带来恶劣的气候,而且会带来大风扬尘天气。

因为我们生态环境好了,西部沙漠地区成为绿洲,更适宜于人民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如果人的生存环境恶化,生存出现问题,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甚至会出现粮食危机,给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亡国灭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别小看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之所以把其列入其中,也说明这个问题重要性。其他国家早就重视生态安全了。

试想,外国人采集了我们生态环境数据,他们会做什么?

敌对国家必然根据采集的生态数据,有针对性对我们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导致我们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民众生存环境,最终导致国家安全被破坏。

不得不承认,我们以前为经济发展,不惜毁坏生态环境,获取大量资源。由于手段落后,在西方国家的忽悠下,我们不惜破坏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经济发展了,最终也给我们带来了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

现在我们意识到生态安全重要性,正在大力改善。但敌对势力不会让我们安稳生活,虽然现在敌对势力不会以高额利益诱导我们搞破坏性开发,但会获取我们生态环境数据,然后有针对性对我们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屏障进行物种破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用通俗易懂的话讲:获取了我们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数据,就会有使用阴谋手段的机会,比如施放毒药,破坏我们保护区内的生物。或者针对某一类稀缺的物种,根据采集我们生态数据,进行精准的破坏。生物链一旦被打破,生态安全就会遭到破坏。

(二)

西方打着学术研究、项目合作之名,为什么能成功进入我们核心保护区内呢?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

长期崇洋媚外的渗透影响,在我们眼里洋人无所不能,甚至认为外国人到中国搞科研或者合作,对国家有好处;有的甚至借助与外国人这种合作,标榜自己的政绩,却不知道有些外国专家背后却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正是由于我们被所谓的“洋专家”迷惑了双眼,生态安全意识淡薄,认为与外国人在科研、学术等领域上合作,不会出问题,还有助于国际交流。这种淡薄的安全意识就会带来重大风险。

中国大门从来都对外开放,我们也不拒绝交流。如果带着险恶企图获取我们生态数据的间谍行为,不是什么“国际交流”,也迟早会被抓。

国际交流有正规渠道审批,需要向国安部门报备,如果不报备,就私自进入我们核心的生态保护区,或者直接找上门要合作,不用说,十有八九就是间谍。

2023年,我曾发现一家官媒刊登的新闻,一个外国留学生与国内某大学的学生组成考察组深入黑龙江密林考察东北虎情况。如果今天不写这篇文章,或许就想不到这个新闻,随即也产生一些疑问。这名英国留学生深入中国原始森林,是否报备?有无正常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搜索了一下,这个新闻还存在,有关截图贴上来让大家看看,或许是正规考察,但没有别的意思,还是提个醒。

别被“洋专家”“洋留学”的一些生态科研、生态考察所迷惑,应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他们或许就是“生态间谍”。

(三)

对于“生态间谍”的提法,我们会感到很新鲜。但大国博弈之时,“生态间谍”一词或许成为经常出现的常用词。

我们国家发展壮大,西方敌对势力见不得我们好,他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对我们搞破坏。生态间谍破坏,虽然一时我们看不到后果,但如果时间久了,出现问题了,可能就是大问题,就是不可逆转的后果。

如何防范“生态间谍”?

我想生态安全既然提出来,防范生态间谍的措施肯定有,但还要提醒几个注意的问题。

一是打着考察科研之名找上门来的“外国专家”,应该及时报案。正常程序,他们不会亲自找上门。

二是打着项目合作,私自进入我们保护区的,更应该严查。

三是外国留学生以保护生态,保护濒危动物为由进入我们原始森林,看看有无报备,有无私自安装国外探测设备。

四是不要被钱所迷惑,有些保护区管理人员,外国人给点钱就私自放外国人进入,却不知道我们子孙后代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五是应该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定期查查有无外国人进入,有无各类隐蔽的监测设备。国安部门公布案例只是破获的,有无没有破获的呢?

六是防范外国人,更要防范内鬼,有些人被买通后,打着探险之名进入自然保护区,更要严厉打击。

总之,生态安全涉及我们每一个人,人人都要提高警惕,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告,避免生态数据泄露的问题,为我们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加长久安全的生存环境。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