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家住湖南常宁的邓友爱,忽然接到了一通特殊来电。

来电人坐标台湾省,刚接通电话,他便哽咽着对邓友爱提出请求:

“你能接我回去吗?我没有钱,你还养我吗?”

邓友爱一下就认出了这个沧桑的声音,它正来源于与自己阔别十几年的大伯邓雪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新浪网《寻情记: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给侄子打电话:你愿意养我吗?》,知乎《忠厚传家久!96岁台湾老兵无依无靠,内地侄子亲自去接他回乡,给他养老!》),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离乡参军 生死成迷

邓雪桂,1923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宁市罗桥镇大枫树村,是家中长子。22岁那年,为了缓解母亲抚养弟弟和妹妹的生活压力,邓雪桂加入了国民党军队。入伍后的他一直跟随部队辗转各地征战,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夕,24岁的邓雪桂还曾回过老家和亲人短暂见了一面。

但在那之后,邓雪桂再也没有回过常宁,他和父母弟妹的团聚永远定格在了1947年。自从那次匆匆一别,邓雪桂就像“人间蒸发”似的,再也没和家人取得任何联系。因为离开前没留下任何话语,加之战事变更频繁,时间一长,邓雪桂的家人便都默认他已经战死沙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每逢清明时节,邓家人上坟祭祖时,都会惦记着给邓雪桂烧些纸钱。对于军人来说,战死沙场是难以避免的结局。有战斗就会有牺牲,或许在某一场作战里,邓雪桂就成为了那些无名尸里的一员。或许,他会长眠在高耸的山峦上,也或许会沉睡在湍急的江流里……

但唯有一人是个例外,从不会去邓雪桂的墓前为其烧纸祭奠,她便是邓雪桂的老母亲。从1947年到1987年,邓母花费四十年的光阴做了同一件事——等待儿子归来。不论天气和早晚,大枫树村的村门口总会定时出现她佝偻的身影,以及那带着浓厚乡音的深情呼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场景模拟

“儿啊,你到底在哪儿啊……”

家人们都于心不忍,纷纷劝邓母接受现实,放下过去重新开始生活。但任凭身边人如何劝说,邓母依然每天雷打不动的去村口等邓雪桂。日复一日的等待以及对儿子的思念,让邓母哭瞎了双眼,身体也愈发变差。1987年,带着对长子未归的遗憾,邓母永远的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友爱

邓母病逝后,邓家几个子女开始给母亲安排身后事。筹备葬礼时,邓友爱的父亲同两个妹妹商量,打算趁这个机会将邓雪桂的葬礼也一并补办了。当年因为怕邓母伤心,大家就没敢公开提及给邓雪桂办葬礼的事,这下总算没了后顾之忧,可以放手去做了。

因为不确定邓雪桂的遗骨在何处,邓友爱的父亲和妹妹思量再三,决定给邓雪桂立个“衣冠冢”。衣冠冢里放上些邓雪桂生前穿过的衣服,也算是实现了邓母盼望和儿子团聚的心愿。紧接着,众人开始敲定下葬日期。结果日子还没选好,家里就忽然来了一位不俗之客。

落叶归根 终于如愿

1988年,随着大陆与台湾实现“三通”,两岸关系有所解冻。那段时间,很多在台湾滞留多年的老兵回到了家乡探亲,邓雪桂的家乡常宁也回来了一位老兵。这位常宁籍老兵刚到家,便让家人带着自己来到邓雪桂家。见到邓友爱父亲后,老兵向他吐露了一个惊人真相。

原来,当年的邓雪桂并没有战死沙场,而是被迫跟着国民党部队转移到了台湾。由于彼时通讯条件落后,邓雪桂便和家人中断了联络。有着每个月政府发放的几十块钱补贴,再加之到处打工,他的生活过得姑且还算安稳。虽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养活自己还算绰绰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雪桂

时光荏苒,四十年一晃而过,邓雪桂也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些年里,住在桃园市的邓雪桂始终密切关注着两岸动向,盼望着能重回故乡和家人团聚。在那名常宁老兵的帮助下,邓雪桂终于和家人通过书信取得了联系,随后如愿踏上了回家的路。

一番行程颠簸后,年过六旬的邓雪桂抵达大枫树村,重新踏上了他阔别四十多年的故土。然而,当邓雪桂满怀期待的推开家门时,却并没有在迎接他的人群里看到母亲的身影。但弟弟明明写信告诉自己母亲还健在,她老人家去哪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出了邓雪桂脸上的迷茫,邓友爱的父亲犹豫再三,最终还是说出了邓母病逝的事实。他之所以在信中隐瞒真相,就是希望能邓雪桂能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知晓一切后的邓雪桂哭得泣不成声,在母亲的坟前连磕好几个头。可惜,邓母再也看不到她惦念的长子了……

祭拜完母亲后,邓雪桂又围着大枫树村转了一圈,了解了家乡的近况。发现家乡的小学有些破旧,他便自掏腰包,花了几百块钱将其修缮一新。得知乡亲们生活困难,邓雪桂又给每家每户都送去了几十块钱,帮助大家改善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只是邓雪桂第一次回乡探亲,从1988年至上世纪末,他总共回了四次常宁,每次回乡都会尽力帮扶家人和乡邻们。比如,邓雪桂的侄子们长大后,他们的新房就是邓雪桂出钱搭建的。每逢邓雪桂回常宁,村民们都会争相邀请他吃饭,把他俨然当成了心善的“大富翁”。

但乡亲们和家人都不知道,看似“腰缠万贯”的邓雪桂,并非真的富有。他所拿出的每一分钱,都是靠着多年来省吃俭用攒起来的。在台湾闯荡的那些年,邓雪桂从没有买过一条烟或一瓶酒,也没有娶妻生子。如此日复一日的勒紧裤腰带生活,他自然能省下来不少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些老兵都很可怜,当时一包烟都要卖五毛钱,不但抽不起烟,甚至刷牙时连牙膏都买不起。”

但随着邓雪桂的年纪越来越大,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摆到了邓家人面前。人上了岁数腿脚难免会不利索,年迈的邓雪桂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邓友爱提议让大伯留在家里安度晚年,但邓雪桂却拒绝了。他舍不得那些还在台湾的常宁老兵,于是就这样,邓雪桂又回到了台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台湾后,邓雪桂又回归了独居生活。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腿脚不便的他也不再像以往那样出门遛弯,大部分时间都是坐在屋子外晒太阳。在岁月的流逝下,那些原先陪着邓雪桂下棋喝茶的常宁老兵相继辞世,偌大的单元楼从此全成了96岁邓雪桂一个人的“家”。

第四次回常宁的时候,邓雪桂回台湾是因为战友们还在那儿。漂居异乡数十载,举目无亲的他身边只有这些老兵作伴。但现在老兵们都陆续离开了,孤苦无依的邓雪桂,又该何去何从呢?他没法再出门工作,身体也大不如前, 是否还有继续留在台湾的必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家人给邓雪桂盖好的新房

这时,邓雪桂想起了侄子邓友爱,怀揣着最后的希望拨通了对方的电话号码。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邓雪桂本以为侄子会不愿照顾自己这把“老骨头”,却没想到邓友爱答应的十分痛快。他和家人早就帮邓雪桂盖好了敞亮的新房子,只等邓雪桂搬回入住了。

“即使没有当年的资助,我也会为伯父(邓雪桂)养老送终。他是邓家的一份子,是我奶奶和父亲一直盼望着的亲人,我作为晚辈理应有承担照顾的义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邓友爱还告诉邓雪桂,知道伯父不适应老家的旱厕,所以特地将家里的谷仓改造成了带马桶的厕所。而给邓雪桂准备的新房里,邓家人也为他配齐了空调、电视等各种生活设施,充分考虑到了邓雪桂的各种需求。这下,邓雪桂落叶归根的心愿,总算能成为现实了……

#文章首发挑战赛#

参考资料

【1】新浪网《寻情记:96岁台湾老兵想回大陆,给侄子打电话:你愿意养我吗?》;
【2】知乎《忠厚传家久!96岁台湾老兵无依无靠,内地侄子亲自去接他回乡,给他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