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我国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对保障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根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国有58%的国土面积的地震基本烈度在7度(含)以上。如果基本烈度达到7度,那么罕遇地震烈度会达到8度,极罕遇地震烈度会达到8度强,在松软土层上的建筑物甚至会达到9度。一旦在这些区域发生强烈地震,将会严重威胁人们安全,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属于中强地震活动区。由于较少遭受严重破坏性地震影响,这些地区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较弱,很多人认为地震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不需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避险逃生技能。这种想法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因为异地求学、工作或旅游导致我国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强。

后疫情时代,人员流动逐渐恢复,目前已经接近2019年水平。根据国新办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600亿人次。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人员流动频率还会大大增加,将有更多居住在中强地震活动区的人员进入强震乃至大地震活动区。特别是旅游正在成为拉动消费增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国内出游人次48.91亿,恢复至2019年的81.4%。我国近三分之一的历史名城和名山大川所处的区域,在历史上曾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2024年4月3日,发生在台湾地区花莲县的7.3级地震,已经造成18人死亡、1155人受伤,另有2人失联,伤亡人员中不少是在路上和景区遭受地震袭击的外地游客。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地震导致景区出现大量滚石、滑坡,许多游客在这次地震中受困受伤。据统计,当日九寨沟有5万多名外地游客,有些来自中强地震活动区的成年游客惊慌失措,反而是接受过地震应急避险科普教育的小学生帮助父母安全避险,彰显了全民防震减灾科普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位于中强地震活动区的高层建筑受到远方大地震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根据国内外强震观测资料显示,远方大地震发生时,位于平原与沉积土层上的高层建筑上部楼层的晃动可能会比地面晃动增加2个烈度等次,例如在5度区的高楼上可能会感受到与7度地震烈度相当的晃动,而且幅度大、时间长,居住在这些高楼楼层的人们容易摔倒,或因屋顶装饰物坠落、家具翻倒而受到伤害。长时间大幅度的晃动还会导致管道燃气泄漏和电器短路打火,从而引起火灾。据笔者测算,可能发生的8级左右大地震的地震烈度5度区等震线(等震线是指在同一次地震中,烈度相等各点的连线或不同烈度区的分界线)几乎覆盖全部国土,包括中强地震活动地区。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亟待推动全民地震科普,使公众都能掌握地震应急避险技能。

一要加强地震灾害国情教育,提升全民防震减灾意识,了解防范地震风险的基本途径,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二要了解求学、出差和旅游目的地的地震危险情况。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基本设防加速度大于等于0.1g的区域(10%重力加速度值,地震基本烈度维7度)都是地震高危险区。

三要学会识别地震发生时可能的危险事项,如房间内可能倾倒的衣柜、书架,可能坠落的吊顶、吊灯,可能倒塌的填充墙,可能飞起来的电器;在室外可能坠落的高楼碎玻璃、保温墙碎片、大理石装饰板和倒塌的建筑物外墙;在野外可能的崩塌、滚石、液化泥石流,以及地震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并掌握针对各种危险事项的避险逃生技能。

四要携带一定数量的现金,以防断网断电引起的支付困难,影响出行和生活。如果手机有卫星通讯联络方式,则可以在遭受地震威胁时求救,向亲友报平安,为应急部门提供灾情。

另外,位于7度以上地震烈度区的社区、应急和文旅部门,应针对流动人口和游客做好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高山峡谷区旅游部门应逐步完善应急避险设施,提升应急疏散和应急通信能力。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出品

指导: 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

作者: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专家、研究员 高孟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