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有一次带布妞去植物园,我预估下天气,穿得比较多。没想到,走到一半,太阳热烈、温度感人。

本来走路就累,再加上炙热,情绪更加烦躁。

而此时,布妞还在一旁哼哼唧唧,一会要买蝴蝶翅膀,一会又要买交智商税的玩具。不买就不合作,慢吞吞往前挪,还抱怨自己背着包很累。

出门时让她别带包,非要带,这时候喊累,怪谁?

本来心情就不佳,孩子一闹腾,我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忍不住朝她大吼一句:“不想背就把它扔了!”

一看我发脾气,布妞不闹了,快速跟了上来,可怜巴巴地拉了拉我的手,一个劲地叫“妈妈”、“妈妈”。

被吼后的布妞,似乎变“懂事”了,不停地关心我说:妈妈,你渴不渴,要不要喝水?你累吗,我帮你拿衣服吧;妈妈你热不热,我给你扇扇好吗?

孩子刚被吼,转身就和妈妈亲,难道他不“记仇”?

我们平时观察孩子,就会发现,你对他发脾气,他反而和你更亲。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你越吼,他却越哭着要你抱抱。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

真相令人心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安全基地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安全基地”。

当我们感到危险时,就会想要逃向某个地方,或者跑到某个人身边。因为待在那里,我们才感觉安全。

这个人或者地方,就是我们的“安全基地”,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

当吼孩子时,我们明确向他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收回了对你的爱。

被“安全基地”拒绝,孩子便会感到特别焦虑和恐慌,缺乏安全感。

于是,他会用“讨好”的行为,来获得你的认可和接纳,让他重新回到安全基地中。

如果一直被安全基地拒绝,孩子的内心,就会“无家可归”,从而变得胆小、敏感、缺乏信任感。

所以,即便我们再生气,发泄完情绪后,也一定要及时接纳孩子,以免破坏他的安全感。

当布妞被吼后来牵我时,我马上就抱住她,并且告诉她,我依然爱她,妈妈只是很累很热,所以情绪不好。也希望她能配合,遵守我们的约定,不提无理的要求。

我们当时很快就从不愉快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并且很享受那次行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依恋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指出:一个人恐惧的情绪越强烈,依恋的倾向就越明显。

当妈妈生气时,亲子间的联结就断开了。

孩子会害怕妈妈不再爱他、不要他。他害怕的情绪越强烈,讨好、黏人、要抱抱的行为就越明显。

尤其是小一点的孩子,你越推开他,他越哭着喊着要你抱抱。

因为在所有的沟通方式里,触摸和身体接触,情感体验才最深刻。

只有当妈妈慈爱地抚摸、拥抱他时,他才能真正感觉自己被妈妈重新接纳了。

如果孩子向妈妈寻求依恋,妈妈面无表情,用生硬的语气说:“妈妈不生气,妈妈爱你。”孩子并不会真的相信,而是会很困惑和担忧。

但如果你温柔地摸孩子的脸,或者抱起他来,这种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能直接向孩子表达:

妈妈爱你,不会离开你,更不会抛下你不管。

这时候,孩子才会认为妈妈真的打心底接纳他了。

所以,孩子在被吼后,表现得更乖、与你更亲、想要你抱,是因为他们太害怕不被爱,想要与你重新建立依恋联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如何减少亲子冲突

我们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是,情绪失控时不管不顾,但一吼完孩子,内心又自责不已。

平时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可以怎样做,能减少这样的冲突呢?

①不要伤害孩子

《全脑教养法》中说过一句话:再生气,也一定要谨记,不要伤害孩子。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忍不住想打人的冲动,就把手放在身后;如果你发现自己忍不住想骂、吼孩子,就离开那个场景,让自己独处一会。

可以向家人求助,将孩子交给他们,自己出去透透气、散散步,或者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叫。身体内的能量流动起来,坏情绪也就很容易流走了。

如果家里没有人可以帮忙,就跟孩子说清楚,自己想要独自冷静一下。然后去厕所或者卧室,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事情,如听音乐、运动、找朋友聊天等。

等平静下来后,再及时与孩子联结。这样,也就能避免因情绪失控而伤害到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②多说“可以”

亲子间的大部分冲突,都源于“不可以”。

不可以做这个、不可以拿那个;不可以去这里、不可以往那里跑。我们说“不可以做”,孩子偏要做,意见不统一,纷争就闹起来了。

心理学家芭芭拉·帕特森建议父母,少告诉孩子“不可以做什么”,多跟他说“你可以做什么”。

我们不妨试着换一下这样的句式:

把“你不可以打猫,它会咬你”换成——“你可以在旁边看它,这样它就不会咬伤你了。”

把“你不可以在墙上画画”换成——“你可以在纸上画画,这样我们就能把你的画保存下来慢慢欣赏了。”

把“不可以在马路上乱跑”换成——“我们可以靠边走,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开车辆。”

多说说“可以”这个有魔力的词吧,你会发现,亲子冲突能减少大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③有限的选择

我在带布妞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招,能解决剩下大半的问题——给她有限的选择。

布妞想留长发,但她又不喜欢扎,每次扎辫子她都嘻嘻哈哈东躲西藏,这时我也不多说了,就问她:“你想扎一个辫子,还是扎两个?”或者:“想扎丸子头还是马尾?”

这时候,她的注意力就在选择上了,并且自己做了决定,就很乐意配合。

晚上不爱刷牙,怎么叫都不动,我就问她:“想和妈妈一起刷,还是和爸爸一起刷?如果想等会和爸爸一起,我就先刷完睡觉了。”

于是她飞快地跑过来:“和妈妈一起刷。”

给孩子选择,就是让他感受到自己做决定的力量,而不是时刻要服从。

当孩子常听到“可以”这样正向的词,并且能自己做选择,他被拒绝、禁止、命令的感觉就会很少,也就不会忙着和你对抗了。

这样,我们既能达到目的,又能避免冲突、减少吼叫孩子的次数。

妈妈们快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