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5月17日讯 (记者 郭松峤)近日,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的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正式启动。联盟分设整星子联盟、元器件子联盟、单机子联盟等六大子联盟,首批49家商业航天企业加入。

北京亦庄同时也是中国商业航天主阵地之一,落地的民营火箭整箭研制企业数占全国75%以上,现在正积极打造“北京火箭大街共性科研生产基地项目”。

地处 “北京火箭大街”的蓝箭航天,是北京火箭大街项目筹建的见证者、参与者,同时此次也加入了商业航天产业技术联盟,就亦庄火箭大街如何助力民营火箭发展等话题,财联社记者近日专访了蓝箭航天创始人兼CEO张昌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财联社:北京亦庄打造的“火箭大街”,对于民营火箭的助力有哪些作用?

张昌武:**中国商业航天的策源地在亦庄**,包括蓝箭在内,我们这样的企业最早是从亦庄生长出来的,所以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亦庄在全国比较早的形成了航天的产业聚集,也建立起了一个人才高地。

结合国家政策的带动,亦庄在搭建共性的技术平台,这对行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一方面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全面的保障,第二也会避免在发展过程中重复性的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同时,还帮助企业在空间设备上解决试验的问题,以及高校院所的资源让企业的整个研发生态更加完整。

财联社:今年“新质生产力”比较火,想请问商业航天在推动科技创新,包括中国航天起到的作用?

张昌武:商业航天是科技的集成,整体工程从设计、制造、测试、发射全链条都承载比较多的科技类别,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在成为新质生产力方面,商业航天是特别有潜力的。当然商业航天本身也需要去面对科技创新是不是能够产生新的成果、新的产品,或者开启新的技术路线等挑战。

之前我也表达过一些观点,首先,商业航天(的企业)不必然是新质生产力,但如果说商业航天能够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能够建立一些新的领域内突破,走出新的技术路线,还是非常有潜力去创造一些技术方向的。

财联社:国内卫星互联网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商业航天发展如何帮助卫星组网实施?

张昌武:商业航天的特点反应在两端,第一端是能力的形成到商业的要素,包括市场化的人才和投资,还有市场化的工业体系来形成我们新的能力。另外一端是我们在终端要打通消费链条,像我们是整个空间工程的配套单位,国家的卫星互联网建设是一个空间基础设施的大型工程,最重要的是未来这个大型工程可以具备良好的性能,并且能够实现低成本。换言之它有市场价值、经济性,这样才能服务于大众消费,比如日常的通信需求。这个环节打通之后,这个行业才真正能实现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财联社:从研发制造的角度,商业航天产业的上下游现在的情况如何?

张昌武:从火箭的角度来讲,上游供应链的配套要素是非常完整的,换言之,目前不太存在配套上的瓶颈,但是对于降本来讲还是有一些压力的。一方面未来有更多发射量需要供应链支持,另一方面还是要实现技术突破,对于尤其是中大型火箭来讲,未来能够实现根本的价格下降路径还是要通过实现火箭的可重复使用。

财联社:民营火箭公司对于国家技术领域和商业领域,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昌武:商业航天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不断地降低进入太空的成本、提升效率,实现的路径是通过创新发展,所以技术进步是商业航天发展的典型标志。

对于未来如何促进整个领域的技术变革,商业航天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在降本过程中实现火箭的可重复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引入很多来自于其他领域的具备成熟度的硬件,来应用到火箭上面,这需要我们工程上不断的摸索,也会带来持续的进步。另外,火箭的控制层面,我们也引入了汽车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些技术,这也会带动新的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商业航天起到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带动产业发展。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要不断的降低成本,提升交付效率。我们自己在进行的工艺和制造,以及相关的软件开发,在未来也有可能跳出航天行业适配在其他新的产业场景当中。

财联社:中国商业航天公司目前的出海情况如何?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怎么样?

张昌武:商业航天是一个天然有国际化属性的产业,尤其在卫星应用、卫星互联网层面,这是一个强国际化属性的事情,甚至必须要国际化才能支撑巨型网络未来的运营。从火箭的角度,未来几年的使命依然是服务国家的重大战略,支撑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保证完成这个使命的前提下,我们可能会提供国际上的发射服务。

国际上对于来自中国的火箭发射服务还是有很高的期望的,长期来看我们的成本是有优势的,并且能够进行稳态化的发射。未来3-5年,比较重要的是我们的卫星互联网如何实现走出去,实现海外业务的落地,这对于航天领域的商业闭环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财联社:对于未来两三年,民营航天的哪些成果是您最期待的?

张昌武:未来3年里面商业航天领域会有一个“iPhone时刻”,其实就是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技术取得成功,这会把中国的商业航天推进到下一个时代。

现在在中国的航天领域中,还没有实现火箭运输价格系统性的下降,也就是3万元每公斤以下的价格。实现这个价格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实现火箭的回收复用,所以未来三年中,领域内的“iPhone时刻”就是火箭的回收复用。

蓝箭的目标是明年要实现具备商业化交付能力的回收,2026年实现可重复使用。

财联社:蓝箭航天下一阶段的科研目标是什么?

张昌武:我们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会聚焦在液氧甲烷可重复使用火箭的技术开发上,包含我们接下来万米级的垂直起降飞行验证,和明年朱雀三号全箭的入轨验证,随着入轨的验证尽快把一级火箭收回来,并且能够在2026年实现火箭一子级的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