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地处洪渎塬的空港新城,自古以来就是帝王贵族重要墓葬区,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大量珍贵文物出土面世。恰逢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地从中遴选精品,为大家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1994年9月—1995年1月墓葬发掘中出土

时代:北周

名称:孝陵墓志

出土地点:空港新城陈马村

馆藏地点:陕西历史博物馆

墓志可以说是历史人物死后的“身份证”,这张身份证让我们确定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最终归宿。

他在今天孩子们参加高考的年纪,被自己的堂兄选为“国家领导人”,不闻不问当了12年的傀儡。

他反杀堂兄成为“北周一哥”后,立马变身爱岗敬业好青年,大刀阔斧推行自己的“五年计划”,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他志存高远,五年积累后,两年亲征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却在36岁北征突厥时,病重离世。

他短短的7年执政时间,远远比他的绝大部分同行更加出色。但或许是执着于“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追求,讽刺性的死于丹药慢性中毒。

他是北周武帝宇文邕,让无数人扼腕痛惜,为隋唐大一统奠基的传奇人物。

关于他的故事,要从上个世纪的一起盗墓案说起。

1994年9月,在现今空港新城的陈马村,一座不知名大墓遭到了盗墓贼疯狂盗掘,墓室发生严重垮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咸阳市考古研究所紧急对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由于大墓曾被多次盗掘,所以出土的物品寥寥无几,但幸运的是,里面的墓志并没有引起盗墓贼的兴趣,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在古代,墓志主要作用是记述死者姓名、卒年和生平事迹。一般墓志出土后,基本可以断定墓主人的身份,所以墓志又被称为“古墓身份证”。

经过数月的发掘研究,1995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确定墓葬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孝陵,其中出土的墓志成为北周武帝埋葬地重要的物证。

作为孝陵的“身份证”,这块墓志四周简洁无饰,志盖呈覆斗形,盖面方正,斜刹及四侧均素面无华,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感。志石面同为正方形,边长与志盖相同,上阳刻“大周高祖武皇帝孝陵”,共3行9字篆书,字迹清晰,笔画有力,彰显出北周时期的简朴风格。

北周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宇文邕17岁登基为帝,当时的朝局并不和谐,朝政长期由“北周第一强人”宇文护说了算,宇文护擅权专政,三年内处死了三位皇帝,其中包括宇文邕两个“不听话”的哥哥——孝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无奈之下,刚刚继位的宇文邕只得韬光隐晦,处处表现的人畜无害,以躲避宇文护的迫害。

他这一忍,足足忍了十二年,终于找到机会将宇文护“强制下线”,正式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周一哥”。亲政后,宇文邕大力推行军政改革,发起灭佛运动,促进民族融合,使得北周国力全面跃进。于是自信心爆棚的他,把目光瞄向了东边的“老邻居”——北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76年,宇文邕亲率七路大军讨伐北齐,此时的北齐早没有了当年的光辉岁月,政局混乱不堪,北周大军如摧枯拉朽般,仅用时几个月便攻克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宇文邕完成了自己统一北方的“小目标”。

根据史料记载,宇文邕干劲十足,灭掉北齐后,又计划北上平突厥,南下灭陈朝,志在统一天下,当全中国的“总话事人”。

但是,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永远没人搞得清。

578年,武德充沛的宇文邕率军亲征突厥,途中却突然病倒,这一次幸运没有眷顾他,他在返回京师长安时驾崩,年仅36岁,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继位,追谥宇文邕为“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孝陵。

宇文邕死前曾留下遗诏,“丧事资用,须使俭而合礼。墓而不坟,自古通典”,即丧事要简朴,地面上不堆土成坟,也不植树为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帝陵的痕迹逐渐消失,后世对其踪迹一无所知。孝陵墓志的发现,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索这座北周帝陵的大门。

作为陕西省抢救发掘的第一座帝陵,孝陵的发掘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是对它的研究却一直没有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近期召开的北周高等级墓葬考古研究新进展成果发布会上,由复旦大学、厦门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对北周武帝进行样貌复原,还原后的宇文邕头戴帝冕、清瘦英武、不怒自威,这是我国首次以科技考古方式复原古代帝王容貌,赋予历史以鲜活气息。

关于宇文邕的死因也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遗骸进行化学分析,发现其体内砷(As)、硼(B)、锑(Sb)的含量较高。经分析,武帝体内砷中毒的原因,很可能是服食了以雄黄(As)、礬石 (As)、硼砂(B)、辉锑矿石(Sb)为主要成份的丹药,这或许便是武帝英年早逝的症结所在。

不由的令人感叹,如果北周有化学课的话,我们或许可以见证北周武帝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