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作者:柚子

“是新疆阿汤哥吧?”;“他年轻时也太帅了”!

很多人看完《我的阿勒泰》后,都被巴太爹的“顶级叔感”戳中心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如刀削、星目剑眉,脸庞虽黝黑粗糙,却有着独特的魅力,连胡须都散发着荷尔蒙......人送外号“新疆阿汤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找到演员阿力木江 · 吐尔斯拜克年轻时的旧照,更是惊了:英气逼人,不输任何一位小鲜肉,甚至全方位碾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他的颜,而是剧里巴太爹细腻而深刻的“成长线”:

—— 从一个固执守旧、严肃冷峻的暴躁父亲,到逐渐展现出衰老、内心柔软的一面,再到敞开心扉,接纳这个时刻变化的世界。

最后的最后,巴太爹做出了所有妥协,身为旧时代的老牧民,上交了猎枪,成全了子女,卖掉了一半牛羊,转身向深山走去。

事实上,时间的洪流没有饶过任何人,无论是剧里的苏力坦,还是剧外年过不惑的阿力木江本人,亦或是黄土之上的芸芸众生,都难逃此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无论是选择出走还是坚守,我们都可以像他们一样,善良、真诚、永不相忘。

1.

倔强和内向的巴太父亲

游牧和现代文化的碰撞

可以说,苏力坦应该是前期最不讨喜的角色之一。

开头他在车站过安检,工作人员提醒他不能携带小刀,他说这是他们民族的习惯,被拒后一怒之下转身离开,牵着马走回草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儿子酗酒去世后,他三番五次阻挠儿媳带着孩子改嫁,说要尊重传统,改嫁可以,孩子必须留下;

二儿子巴太热爱训马工作,他却坚持带他回草原牧羊,反对他和小卖部的女儿恋爱,甚至为了留下孙子,撮合巴太和大儿媳过日子;

后来,苏力坦又不听村长劝诫,不上缴猎枪,固守着老猎人的尊严,偷用枪并拒不承认......

这样的情节太多太密,以至于每次看见他,我都能想起《芭比》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

“父权制就是男人和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苏力坦的骄傲和固执来自于他辉煌的过去。

曾经,他也是草原上的一头雄鹰,江湖上流传着他“一人单杀五匹狼”的传说,而他确实也秉承着猎人的英雄气概,救下过被狼围困的张凤侠母女,受人敬仰。

其实,在《我的阿勒泰》的初版剧本里,“苏力坦”这个角色本名叫“赛力克”,这是哈萨克族人最常见的名字,意思是“伙伴”。

后来在阿力木江的坚持下,这个角色的名字最终被改成“苏力坦”,在哈萨克语中代表着“统帅”和“将军”。

他显然对角色有着自己的理解:

—— 将军至死不会摘下自己的佩刀,他要坚守着最后的阵地,注定与时代背道而驰,陷入孤立无援和怅然若失,仿佛一种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古板的角色,却贡献了全剧最戳泪点的一段场景。

不善言辞的他,脱下帽子,露出稀疏的头发,袒露了他的衰老、柔软和心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湾小道,都开着车走公路。”

“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不理解。”

这一番肺腑之言,听得屏幕前的观众们都忍不住眼眶一湿,心尖发颤。

言尽于此,你很难再去苛责一位中年男人的顽固不化,而是感叹于时代变迁。

作为草原上最后一位“将军”,面对时代洪流的裹挟与剧变,苏力坦流露出的那种困顿和脆弱,让他比起上位者,更像个无助的孩子。

2.

戏里戏外的经历重合

少年也曾鲜衣怒马

人人都爱眼神清澈的巴太,人人都厌恶固执守旧、带有父权威严和压迫感的巴太爹。

但鲜少有人知道,巴太爹在成为暴躁父亲之前,也曾是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

而这一点,简直就是阿力木江本人的真实写照。

在阿力木江的自我评价中,自己和苏木坦一样,对于哈萨克族的传统有一些自己的坚守。

2004 年,22 岁的阿力木江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影片《美丽家园》,饰演了一位为心爱的姑娘走出草原的青年“阿曼泰”。

微风卷绿浪、牧民们居住的原始木宅、湛蓝的天空,共同构成了电影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疆,他早已是知名演员,还和汤唯演过《情牵阿拉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过境迁,当阿力木江时隔 20 年回到阿勒泰拍摄,眼瞅着新疆旅游业日渐发达、牧民们的木屋变新房,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说不出来,好像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或许生在草原,阿力木江的心中对于故乡,始终有一些最原始的迷恋。

生在新疆伊犁,他没有太多关于游牧和迁徙的经历,反而是他的教师父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亲早早就为阿力木江规划好了一生:

去读当地的汉语学校、留校当老师、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命运早就写好了它的剧本,从小阿力木江就展现出了他对于文艺的兴趣,挂在家里墙上的那把黑色冬不拉和载歌载舞的盛夏,成了他最难以割舍的回忆。

无心插柳柳成荫,读中学时,阿力木江意外地被制片厂挑中做了演员,从此阴差阳错地走上了职业道路。

这件事不仅成了阿力木江人生的分水岭,也注定了他要直面父亲的愤怒和冷嘲热讽。

“你认为当演员有多厉害?不过是人家编剧写好了词,你照着读就是了。”

在那个人人都轻视演艺工作者的年代,父亲的否认,深深刺伤了他。

阿力木江的心里从此下起了一场漫长又潮湿的雨,绵延数年,终不见晴。

3.

巴太和父亲的和解

也是阿力木江的自我疗愈

没有父亲的支持,阿力木江决定一人踏上征程。

2006 年,他开始接受系统化的表演培训,出于对学费的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去便宜的哈萨克茹尔格诺夫国立艺术学院读上两年。

毕业后,他倒也不紧不慢,每年只产出 1-2 部作品,每次只进组两三个月,随着角色的喜怒哀乐,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和人生。

不演戏的时候,阿力木江选择回到伊犁,坚持着哈萨克族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工作习惯,闲下来了就在朋友办的培训班里,教授当地的孩子们弹冬不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我也和朋友说,想回到以前那种原始的生活,放点羊,一年四季搬迁,虽然过得比现在苦一点,但好像没有这么累。” 接受采访时,他笑着说。

在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里呆久了,阿力木江需要回到草原给自己“充充电”。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虽然身在演艺圈,但阿力木江身上,总有一种淡淡的松弛感,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带给他的自然与平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此同时,随着年岁的增长,阿力木江见识到了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有些让他感到新奇,不过大多数,也让他目不暇接。

由此,他也越来越理解了当年的父亲的固执己见和大发雷霆。

可惜的是,苏力坦和巴太的和解,并没有在阿力木江父子身上上演。

如今 42 岁的阿力木江,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而曾与他发生过争执的父亲,已不在人世。

这是他长久以来的遗憾,好在这次扮演苏力坦,不仅治愈了他藏在内心深处的隐痛,也让他终于读懂,父亲的愤怒,或许也是一种示弱。

阿力木江说:“我对巴太说的话,感觉也是父亲想对我说的。”

或许,这些别扭的、一生要强的父亲,只是还没做好准备,迎接新生代选择的生活方式,于是用一种愤恨的姿态,表达了心中的不舍。

事实上,无论是戏里戏外,时代变迁,新老交替,都是人类永恒的命题。

聚散有时、阳光灿烂,人们向前走着,天地间的诗意继续恢复往常。

参考资料:

1.《最近刷屏的暴躁父亲,也曾是个叛逆青年》-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