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这样一段话:

“懂得清扫心境,是大智;敢于清扫心境,是大勇。

如果你扫除了心灵的欲念与烦恼,你便是个智勇双全的人。”

在浮沉的社会之中生活,我们会因为心中的杂念太多,而迷失了自己。

只有在心中保持一份纯净,让杂念没有滋生之处,我们才能去除烦恼,找到真正清净的自己。

若是让自身的杂念越积越多,不仅会让自己的情绪变得焦虑难以控制,更是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所以,保持心灵的纯净,内心的干净,心境的宁静,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么,一个人要如何做到不让自己的思绪杂草丛生,混乱无比呢?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清理自己,清空自己,清醒自己了。

因为定时清理自己,能够删除心灵的垃圾,清空自己的内心,自然能让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清醒,知道如何去做出一些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理欲望

清代教育家申居郧在《西岩赘语》中提到:

“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意思是一个人若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沉迷于奢侈享乐当中,那么就会时时刻刻和忧虑与祸患相伴,没有安稳的日子。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享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因为自身的欲望被满足了,是可以得到一种非常舒适的满足感的。

但是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着利弊两面,这看似幸福快乐的表面下,却是隐藏了巨大的危机的,甚至会失去生命。

虽然我们不能强求自己无欲无求,但一定要尽可能去做到寡欲寡求,懂得清理自己的欲望,不要沦陷其中。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靠炒卖股票发家的犹太巨富列宛,正看着他八岁的孩子在院子里捕雀。

而捕雀的工具也并不复杂,是一只普通圆形网子,再用一根树枝撑起一端。

那根树枝上绑着一根细绳,孩子在被撑起的圆网下撒完米粒后,就牵着绳子在屋内静静地等待。

没过多久,就不出意外地飞来了雀儿,孩子喜出望外,激动地数了数,竟然有数十只!

而雀儿们可能是很久没有进食了,因为很快就有八只雀儿为了吃米粒走进了网子底下。

列宛用眼神示意孩子可以拉绳子捕捉了,但孩子并没有,只是悄悄告诉列宛,他要等那俩只也进去了再拉。

可等了一会儿,外面那俩只不仅没进去,反而网子中有四只吃饱的雀儿走了出来。

列宛再次示意孩子快拉,但孩子仍旧不听,心想再有一只走进去就拉绳子。

但是接着,又有三只雀儿吃饱之后走了出来,列宛便对他说,如果现在拉绳子还能套住一只来玩。

但孩子好像始终都不满足,他说,总该有些要回去的吧,再等等吧。

最终,连最后一只雀儿也吃饱走出去了,孩子很伤心。

而列宛只是抚摸着孩子的头,慈爱地教训道:

“欲望是一个永无止境地无底洞,而机会却是转瞬即逝的,

很多时候,贪婪的心不仅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还会让我们把原先拥有的东西越推越远。”

刘向说:

“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人们在追逐成功的路上,非常在意自己好运,却不知,很多时候,往往是自己的欲望使自己倒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空妄念

作家冯唐给妄念下过一个定义:

“妄念就是一个人自己挥之不去,但又必须靠他人才能够实现的愿望。”

很久以前有一个寂静村庄,这里面住着一位名叫乌获的年轻人。

很不幸,他是村中唯一的后代,父母也是早逝,只有一个清贫的姑娘在他身边照料。

但乌获酷爱读书,所以他每天都把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忙着不停地汲取海洋中的知识,昼夜不停。

照顾乌获的姑娘见他如此努力,也想为他做些什么,所以在吃穿住行上从不用他担心,更是会为他缓解一天又一天的疲劳。

并且姑娘还常常提醒乌获,要做一个明智的人,既要懂得书中的知识,还要明白做人的道理。

可乌获却不以为意,自认为读书就足以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十分得高傲自大。

所以乌获总以为他的成功只在书本中,以为他取在读书方面得的成绩就等于人生的胜利。

于是,他日夜颠倒地沉迷在书本中,甚至是与世隔绝,完全不顾姑娘的劝告。

在他看来只有书本是他的朋友,也只有书包能够成为他一生的伴侣。

因此乌获开始自作聪明地去读书,却不知给村人留下了许多的讽刺与无奈。

乌获贵为学者,赞扬的眼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他身上。

所以村人们给乌获安排了一份荣耀的工作,每一个重大节日,乌获都会被邀请去主持集市上的一些庆典活动。

村人们抱着对乌获的崇敬之情,意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可村人的崇敬却让乌获形成了一种邪恶的妄念,自认为自己是个才子,将来必定会站在众人眼红的位置上。

于是不管是是谁犯了错,乌获对犯错的人都会给出非常严厉的批评,并且无比自大地指出了对方的问题,用自己的经验给出了改正的建议。

因为他坚信他的建议是正确,傲慢使得他目中无人,永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认为自己高人一等。

最终,他的这种傲慢的态度引起了村人的反感,村人们对他的崇敬也早已演变为嘲笑的眼神,不再当他是天之骄子。

而他自己也失去了最初读书的本心,在妄念这条路上越来越远。

人类的本性是圆满的,是干净的,一旦产生了妄念,干净的本性就会受到影响,

可人若能被本性控制,所生之念便不再是妄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醒内心

叔本华说过这样一句话:

“真正清醒的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

相信每一个都会有自己的美梦,而不够清醒的人,便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所以清醒的人并不是没有梦境,而是能分清现实与梦境。

著名演员张一山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经历: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不是在片场,就是在去片场的路上,并且拍戏之余还参加了高强度的真人秀节目,“高能少年”的称号,可谓是实至名归。

可在记者采访他的感受时,他却是这样说的:“参加节目算是我尝试了一个新鲜的事物,这么多年,我尝试了很多以后发现,最适合我的还是演戏。”

而在网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对他的评论,有人说,张一山是被演技"耽误”了的歌手,也有人说他综艺感超强。

但对他来说,戏中那个“精怪"的他才是本色,似乎只有在演戏当中,才能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因此出道十七年的张一山,早就在演艺圈淬炼得炉火纯青,还一度将做演员要先看清楚自己这句话,当作是自己的座右铭。

所以他才会自嘲自己演不了“高富帅”,知道什么角色自己能演,从来不会自大地去挑战那些跟自己“不着边儿”的戏。

并且爆红对于他来说只是工作上的变化,他的生活依旧想像往常一般平平淡淡,不在意周遭、不喜欢应酬。

但这也不算特立独行,只是他愿意在嘈杂的娱乐世界里保持头脑清醒罢了。

所以,也正是因为太多自律和清醒,才能够使他在演艺路上越走越远,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好评和喜爱。

罗曼·罗兰认为:

“只有清醒的人,才能抵挡住四面八方的诱惑。”

随着我们渐渐地成长,身边的诱惑也是与日俱增的,不能清醒地去抵抗的人,终将是会走上一条歪路的。

或许在尝到诱惑的甜头时,人们的内心会十分后悔为何没有早点选择这条道路。

但当大祸临头的时候,人们选择走上这条里的悔恨,怕是比当初的后悔要多上十倍。

所以,用清醒的内心去抵挡周围的诱惑,才不失为一个智者的选择。

巴尔扎克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

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虽说人生在世,能够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在社会上留下深深地烙印,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人生的成功是没有定义的,并不是一定要让自己站在高位,被闪耀的灯光照亮。

如果一味要求自己去追求那所谓的荣耀,只会让自己徒增欲望,心生妄念,无法清醒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罢了。

托马斯.蒙森说:

“我们生命中真正的生意不是去赶超别人,而是要突破自我。”

所以,不要让自己去做多余的事情,及时清理自己的欲望,清空自己的妄念,获得清醒的内心,才是人生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