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直抒胸臆的点明了格局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而且古往今来,凡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无不拥有胸怀天下的格局。那么,什么是格局呢?一般来说,就是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但要深究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志向大小、胸怀宽窄、眼界高低。由此可见,有人说“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他的人生高度”,也未尝不可。

对于人生格局,其实,早在《礼记》中就给人们设置了人生格局,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修身齐家”和“治国平天下”,能力小一点的,可以将人生格局定位在“修身齐家”,能力大一点的,可以将人生格局定位在“治国平天下”。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能够有大格局的人并不是特别多的原因了,因为这个大格局太难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都想拥有令人艳羡的格局,然而事实上,拥有大格局的人凤毛麟角。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和提高人生格局呢?有道是,“人生缘何没格局,只因未懂张横渠”。张横渠何许人也?他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张载,字子厚,因创立横渠书院,世称横渠先生,而张载最负盛名的就是“横渠四句”,至今仍被有志向、有格局、有眼界的文人志士作为毕生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载出生于官宦家庭、书香门第,他的名字取自《易经》“厚德载物”,所以名载,字子厚,他从小就天资聪明,而且“志气不群”,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格局。后来在范仲淹的指导下,学习《中庸》,读遍“儒、释、道”之书,学问不断精进,在三十八岁时,与苏东坡、苏辙兄弟同登进士。

后来,在宰相文彦博的推荐下,在开封相国寺讲授《易经》,在这期间遇见了著名的程颢、程颐兄弟,当张载听到程颢、程颐兄弟对《易经》的见解后,觉得自己对《易经》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于是对学生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于是乎,程颢、程颐兄弟由此在京中声名大噪。

由于张载谦虚好学,乐于助人,在御史中丞吕公著的推荐下,张载见到了宋神宗,二人相谈甚欢,但终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贬,于是辞官回到横渠,创立横渠书院,开始讲学,他认为人生在世,就要“立天、立地、立人”,要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张载的才学,不亚于唐宋八大家,诚如明清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说,“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

张载留给世人最大的文化传承,都可以浓缩在“横渠四句”之中,这“横渠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不信,一起来读一下试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怎么样?是不是“读一遍,唇齿留香,读十遍,余音绕梁,读千遍万遍,经典永流传”。

一、为天地立心

《礼记·大学》里提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可见人的一生,精神价值很重要。因为天地本无心,但是人却有心,那为天地立心,要立什么心呢?“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救苦救难的悲悯之心,共情同情的恻隐之心”,这些都可为天地立心。

二、为生民立命

孟子说“尽其心,知其性”,所以“立命”也。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从物质上丰衣足食,精神上加以引导,让老百姓安身立命。这不仅是一个读书人的追求,也是一个官仕人的责任,后世人们所说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便是为生民立命。《礼记·大同》中所说的,让“老有所终”,让“壮有所用”,让“幼有所长”,让“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更是为生民立命。

三、为往圣继绝学

古往今来,因为种种原因,的确出现过文移代革,文化断层的情况,因此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的学说精华,尊重和传承文化的厚重,是很重要的,而要实现文化自信,理当“为往圣继绝学”,虽然我们要创新,但是也应该知道“经典永流传”。

四、为万世开太平

《礼记·大学》中对人生的格局也提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古往今来,也难免有时局纷乱的时候,因此,要能能为现在和未来创建一个永续和平、持续繁荣、美美与共的太平盛世,那不仅是文人理想与责任,也是士子的理想与责任,更是天下人的共同理想与责任。

正是张载的这四句话,震铄寰宇,传颂古今,为历代知识分子追求的理想信念。人生在世,但凡能够读懂这四句,格局一定小不了。也正是因为张载的学说,于熙宁十年再度回京,被任用为同知太常职务。只不过,没多久,因为病重辞职西归。虽然张载终身清贫,但是他的学说、他的气节、他的传承,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想。

【本图文由“尚书台”原创出品,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