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到底谁是长孙?是长子的儿子,还是年纪最大的孙子?关于这个问题,在现在社会好像也没人太过关注了,因为平时也用不到这个身份,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庭。

但是在传统规矩中,这个身份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丧葬和祭祀礼仪中。一旦对长孙这个角色没处理好,就有可能引起一些没必要的纠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回农村老家参加了一个老人的葬礼。大家都知道,农村老人过世,习俗是非常多的,其中一项就是起棺(即要抬棺材去埋)时要摔盆。按照传统,摔盆应该由家中长子摔,长子不在的情况则由长孙摔,长孙也不在了才由次子完成。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谁是长孙?

这户人家有两个儿子,也有两个孙子,其中大儿子很早之前就去世了,所以事情就落到了孙子头上。但因为大儿子的儿子要比二儿子的儿子小,针对谁是长孙,一时就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大家争论个不休。老一辈的认为按照规矩,长孙应该是长子的儿子,但是年轻人则认为时代不同了,应该按照年纪来,应该是次子的儿子。

那么到底长孙应该是长子的大儿子,还是年纪最大的孙子呢?其实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古人早就想到了解决方案,并且有了明文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礼仪规矩,自古就讲究“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我国古时普遍是以家族群居为主,就是一个大家庭居住在一个大院分割成的多个小院子,就算儿孙成家立业后也否是分院而不分家。同时,我国古人实行一夫多妻制,而且还讲究多子多福,认为子孙满堂,是家族“福气”的一种体现。从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大家族儿孙得有多少。

像这种氏族大家庭,势必会涉及爵位或是财产的继承问题,为了防止内乱,从而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其实说古时是一夫多妻制表述是不准确的,古代其实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不管纳了多少小妾,但是一般正妻就只有一位,而只有正妻生的孩子才是嫡子嫡女,其余小妾生的属于庶子庶女,就算小妾先生下来了儿子,那么也只能称为庶长子。这就是古时所说的“长幼有序,嫡庶有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国古时,实行“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制定,而嫡长子不但在家族中有绝对的话语权,还具有家族产业继承权的第一资格,就算嫡长子不幸去世了,那么继承权也是属于他的嫡长子的,也就是家族的嫡长孙继承。如果嫡长子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就去世了,那么这种情况下才会考虑嫡次子,也就是兄终弟继。如果嫡长子没有儿孙及兄弟,这个时候为了保证长房传承不断,就会把庶出的子女过给正妻抚养,在族谱上也会记在正妻名下。

在古时,嫡长孙的继承资格是要比次子靠前的,所以按照传统说的话,嫡长孙才是长孙,也就是长子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所有习俗或是俗语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社会背景的。现在社会,实行一夫一妻制,所以就不存在嫡庶之分。而且还男女平等,所以所有的子女都具有一样的继承权,并且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至于谁是长孙也没那么重要了。一旦真的涉及到一些习俗需要长孙做的话,大家沟通好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