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15日,印度自治领宣布独立,英国对印度长达100多年的殖民统治正式宣告结束。

时年58岁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独立后印度的第一任总理,他精力充沛,才华横溢而又野心勃勃,作为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确信新生的印度将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当尼赫鲁认真审视印度时,他发现这个南亚次大陆的第一大国正处于一个十分糟糕的状态。

此时的印度,国家贫弱,经济凋敝,人民嗷嗷待哺,军事实力也并不十分强大,也许就比西北的新邻居巴基斯坦强那么一丢丢。

这样子惨兮兮的印度在国际上根本没有地位可言,说实在话,谁也不想搭理这么个破衣烂衫的小伙伴。

但尼赫鲁却认为印度应该积极展示自己的肌肉,仅仅在独立的2个多月后,印度军队就向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基斯坦军队发起进攻,第一次印巴战争爆发。

经过一年多的血战,印度最终如愿以偿地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成为第一次印巴战争事实上的胜利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次印巴战争中的印度军队

从战场得胜归来的尼赫鲁志得意满,他认为自己用大炮为印度人民赢得了安全感,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标志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冷战正式开始,美苏双方随即采取了一系列针对彼此的政治行动和军事部署。

这让尼赫鲁大感不安,他敏锐地觉察到,在未来的世界中印度很可能会面临在美苏两大国之间“选边站”的窘境。

更可怕的是如果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尼赫鲁为之努力了半辈子才实现的印度独立可能会毁于一旦。

不!自负的尼赫鲁绝对不接受做别人给的选择题,他决心要走出一条印度自己的路来。

尼赫鲁为印度创造生存空间的第一个舞台就是联合国,其实早在独立之前的1945年10月30日印度就已经加入了联合国,只不过当时印度只是联合国中不起眼的小弟弟。

1949年1月第一次印巴战争在联合国调停之下结束,印度在战争中大赚了一笔,这尼赫鲁开始认识到了联合国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印度实现其国家利益的绝佳工具。

在尼赫鲁所规划的“外交大战略”中,印度应当努力维护联合国的地位,以寻求在美苏两大集团之外形成以印度为主导的第三股维护世界和平,消除冷战紧张局势的力量。

1949年10月1日,在印度的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尼赫鲁所做的判断是这个新邻居不可能成为自己的威胁。因为两国之间隔着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这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而且刚刚赢得印巴战争的印度在目睹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拙劣表现之后乐观地认为“一个印度兵可以打十个中国兵”,所以就算中印之间爆发战争印度也完全不怕。

相反,立志成为新阵营主宰的印度还可以把新中国拉入伙,壮大这个第三集团的声势。

就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1950年4月1日,印度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曾经担任过印度驻“中华民国”大使,主张对华友好的潘尼迦成为第一任印度驻华大使。

但此时印度的注意力却已经集中在中国东北方的朝鲜半岛,因为印度正计划在调停南北朝鲜矛盾过程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美国支持的韩国和苏联支持的朝鲜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印度在联合国主张成立一个“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委员会”,并且委员会主席是尼赫鲁的忠实伙伴,印度驻联合国代表克里希那·梅农(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时期的印度国防部长)。

这可以说是新生的印度向世界发出的呐喊。

正当梅农积极游说联合国在朝鲜半岛推行统一选举时,美国却首先在其所控制的韩国实施了所谓的选举,老牌右翼分子李承晚成为“大韩民国”总统。

这不仅是丝毫不给印度面子,而且直接把耳光扇到了尼赫鲁脸上,然而尼赫鲁却毫无办法,因为美国代表威胁说,如果印度敢再说三道四,就会去支持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的态度令尼赫鲁很不爽

然后,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其实看到战争初期北朝鲜的节节胜利和美韩方面的窘境印度是幸灾乐祸的,但美国没多久就来传话:联合国表决我的涉朝提案时你们必须投赞成票!

印度无可奈何,只能连续对美国发起的联合国1501和1511号决议投了赞成票,谴责北朝鲜为“侵略者”,并停止了对北朝鲜的一切援助。

然而,当1950年7月7日美国提出组建“联合国军”干涉朝鲜半岛局势的1588号决议时,印度却投了弃权票,并表示我们只能派一支医疗队参加“联合国军”。

是印度真的没有出兵的实力吗?非也,算盘打得贼精的尼赫鲁有多重考虑:

首先,印度十分清楚新中国和苏联对朝鲜问题的关注,一旦参加“联合国军”就无疑站到了中苏朝的对立面,不仅和中苏的朋友做不成,甚至有被直接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

印度作为一个亚洲大国和另一个亚洲大国(中国)开战,这对尼赫鲁建设一个“伟大印度”的梦想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其次,印度投弃权票,并且不派兵入朝,相当于微妙地站在了中立位置,这是一个左右逢源的讨巧位置,一旦战争双方有意和解,都可能需要印度带话,到那时印度就可以谋求更高的国际地位;

第三,在朝鲜问题上印度展现了既不跟随美国,也不屈从苏联的“第三种力量”,这对于那些还没有选定阵营的国家而言无疑是有很号召力的。

印度既不能投赞成票直接和中国、苏联、朝鲜撕破脸,又不能投反对票把和美国的关系搞僵,于是只能投了弃权票。

尼赫鲁这一次无疑是赌对了!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随后朝鲜半岛的战局急转直下,北朝鲜人民军一路溃退,很快撤回了“三八线”以北,这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觉。

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并严正表示“美国军队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对此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侵朝美军把炸弹扔到了中国丹东

听取潘尼迦汇报之后的尼赫鲁很快约见了美国驻印度大使,他告诫美国人:如果美国越过“三八线”将会严重激怒中国,导致冲突升级。

但美国政府丝毫没有理睬尼赫鲁的警告,反而一本正经地告诉尼赫鲁:你的大使潘尼迦先生就是个“亲共分子”。

这让尼赫鲁当场炸了毛:我的人事安排用得着你美国人管?

因为美国军队打到鸭绿江加剧亚洲紧张的行径严重损害了印度的利益,美印之间关于朝鲜战争立场的矛盾很快公开化。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并很快给予美国及其同伙组建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使得美军丢盔弃甲地逃回“三八线”以南。

同时,美国在联合国的外交布局也遭到了印度接二连三的呛声。

美国在联合国兜售其建立“朝鲜统一和复兴委员会”的计划时,印度公开反对并拒绝加入。

当因为连续被志愿军暴打而恼羞成怒的麦克阿瑟叫嚣“要对红色中国使用原子弹”时,印度带头在联合国反对。

不久之后,印度新任驻联合国代表向美国提议,要求美国把第七舰队撤出台湾海峡,以换取新中国将军队撤出朝鲜。

不得不说,在玩心机方面律师出身的尼赫鲁对上邮差出身的杜鲁门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当初美国人扇在印度人脸上的耳光,印度人要一记一记地扇回来。

更让杜鲁门恼火的是,由于“联合国军”在朝鲜的惨败使得美国和英法盟友之间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英国首相艾德礼暗地里给尼赫鲁发电报,希望印度能够出面呼吁停火。

1950年12月5日,就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得如火如荼之际,印度领衔11个国家在联合国发出呼吁朝鲜战争双方停火的提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1月志愿军占领汉城

印度新任驻联合国代表拉奥和新中国代表伍修权开始秘密联络,试图摸清中国的底牌,并且向中国代表暗示:美国方面现在也希望停火。

但这一次印度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量,原本信心满满的停战提议反而被以中苏朝为一方的和以美韩为另一方的战争双方怀疑为对方争取时间,是缓兵之计。

中国犀利地指出:印度所提出的“志愿军不越过三八线,先停火,后谈判”的建议完全是拉偏架,否则为什么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的时候,印度没有出来阻止?

更令印度方面难以解释的是:作为“联合国军”一员的菲律宾竟也出现在了印度建议组建的“停战委员会”成员国名单中。

因此,1950年12月的13国提案遭到了美国和苏联两方的否决,但印度在朝鲜战争中的积极表现却远未结束。

尽管第一次调停遭到了难堪的失败,但尼赫鲁却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朝鲜战争扩大印度影响力的机会。

1951年1月,“联合国军”在志愿军发起的第三次战役中再次遭到惨败,并狼狈撤到了“三七线”以南,认为美国可能会妥协的尼赫鲁乘着到伦敦参加英联邦会议的机会和参会各国拟定了一个关于朝鲜战争的“停火五项原则”。

不得不说此时的尼赫鲁确实比较了解新中国的诉求,为此他在“停火五项原则”中专门加上了“把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一道解决”以及“讨论新中国和台湾当局在联合国的席位”的意见。

这一方案再一次惹毛了美国人,但形势比人强,眼看再打下去“联合国军”就要被赶进太平洋,英国和加拿大等美国的小伙伴们确实扛不住了,于是在1月13日的联合国对停火五项原则的表决中美国也投了赞成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首相艾登希望尼赫鲁在调停中积极发挥作用

但实际上美国政府是不希望接受这个方案的,国会的议员们对此倾泻了全部火力,认为这是“严重的绥靖行为”。紧接着在2月1日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又抛出了谴责新中国为“侵略者”的1771号提案。

印度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这一提案完全关上了和新中国和平谈判的大门,并且会使印度之前的和平努力付诸东流。

但一切还是那句话:在国与国的相处中美国人只相信实力,因此实力不足的印度是没有资格教美国如何做人的。

尽管如此,印度还是冒着和美国闹僵的风险进行了抗争:包括投票反对美国早已炮制好的“对中国大陆和北朝鲜进行战略物资禁运”的提案,并拒绝出席9月8日美国主导下的旧金山对日和会。

印度之所以敢一再顶着美国人干,主要是因为美国当时与巴基斯坦关系密切,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态度让印度十分不满。

到了1952年7月,由于朝鲜战争双方已经认识到不可能在短期内击败对方,继续和平谈判成了双方的共识,印度再一次被请回了调停席,尼赫鲁的外交大战略再一次获得成功。

印度代表梅农满面春风地回到联合国,这一次他的发言强硬多了:为了促进和平谈判,参战双方必须释放所有在押的战俘。

这个提议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际上已经给中国和朝鲜送了助攻,因为真正扣押战俘的是美国和韩国,这使得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不满地说“印度的方案就像一幢只有一扇门的房子,而那扇门的出口朝向北方”。

由于美国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一再拖延,最终印度不得不将方案调整为“战俘由联合国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管理,并在适当的时候释放。”

尽管中国方面对此方案表示反对(因认为这一方案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所谓的“自愿遣返”),但印度的方案最后还是得到了执行,而且印度真的向朝鲜半岛派出了6000名维持战俘营秩序的部队。

在维护国际和平,促进朝鲜停战的博弈中印度再得一分。

直到1954年2月战俘问题全部解决为止,印度在调停朝鲜战争中展现了积极的努力,并最终使自己的国际威望大为提高,为1955年印度倡导召开万隆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赢得了足够的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赫鲁与他的忠实盟友梅农

可以说,通过朝鲜战争印度几乎成了除中国、日本、苏联以外的最大赢家,尼赫鲁之前设定的维护联合国权威,扩大印度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已完全达到了。

但印度此时的胃口早已超出了朝鲜半岛的范围。

尼赫鲁在朝鲜战争中如此“积极”,看似是公正无私两不相帮,实际上却牟取了大量非法利益。趁着新中国全力投入抗美援朝战争无力南顾之际,印度在藏南大肆蚕食中国领土,吃相极其难看。

印度对中国的西藏垂涎已久,并且一再试图窃据原本属于中国的藏南领土,1950年解放军进入西藏,这让尼赫鲁十分不安。

精于盘算的尼赫鲁认识到,如果不趁着中国急于应付朝鲜半岛的威胁,等到中国将军事力量部署到西藏的边远地区,以后印度要想再这样明目张胆地侵占中国领土就很困难了。

1951年2月,印度派出军队占领了属于中国的藏南重镇达旺,实际上已经将中印传统边境线北推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并且建立了大批军事哨所。

但此时新中国的军事力量确实还没有来得及进入西藏。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才刚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在遥远的藏南地区,来自中央政府的管理实际上处于真空状态。

见自己鸡鸣狗盗的行为并没有遭到新中国的强力反击,1953年印度军队开始大举北进,全面抵达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侵占了中国的整个藏南地区。

由此可见印度已经不再满足于将喜马拉雅山作为阻止中印两国发生冲突的屏障,他们不仅要全面控制喜马拉雅山脉,还要将势力扩张到中国的西藏,并借此继续向中国腹地延伸。

由于按照原先的习惯边境线,解放军一旦翻过喜马拉雅山就能直下印度河平原,威胁新德里,尼赫鲁一直希望扩大中印之间的缓冲地区,既然这个地区不可能从印度现有疆土中划出,那就只能从中国夺取。

位于“世界屋脊”的西藏对于两侧的成都平原和印度河平原都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

如果印度占领了西藏,那么往东可以威胁中国的四川、青海、云南,往西可以包抄巴基斯坦,甚至把印度的影响力扩展到中亚。

令人吃惊的是,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半岛痛击“联合国军”之后,印度高层尽管调整了对中国军队战斗力的认知,但也只不过是把“一个印度兵能打十个中国兵”的判断调整为“一个印度兵能打六个中国兵”而已。

而且尼赫鲁还自信地认为,为了报答印度在朝鲜和台湾问题上的积极态度,新中国很可能会默许印度对藏南地区的蚕食。

除此之外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和葡萄牙、法国的殖民地纠纷上也希望得到同为殖民主义受害者的中国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成了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

确实中国人民是善良的,尽管当时新中国自己也十分困难,但作为对印度在朝鲜战争中释放的“善意”的回应,在1950-1951年印度爆发饥荒时,新中国还是分6次援助了印度66.65万吨粮食。

而且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新中国也大力支持了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发起“不结盟运动”的想法:虽然新中国在会议上成功地宣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最后却甘当绿叶,做了尼赫鲁的陪衬。

通过朝鲜战争混水摸鱼,印度从中国得到的好处的确不少,但这也进一步加强了尼赫鲁和印度领导人“中国不可能因为领土问题对印度动武”的错觉。

的确,从1950年代初期到末期,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尽管印度侵占了大量中国领土,但中方对此始终保持克制态度,坚持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双方领土争议。

尼赫鲁千算万算,唯一失算的一点是:新中国的领导人是不可能拿国家的主权和领土问题来做交易的。

他虽是一个高手,但却犯了高手常常会犯的错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而小看对手的实力。

中国虽然看到了印度在朝鲜战争中为了调解战争付出的努力,但中国更加不能容许印度一再侵占自己领土的行为。

这一切都为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