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作为世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国深刻影响着周边邻国的历史文化进程,然而我们有这么两个邻国一直以来和我们处于极其纠结的状态:从地缘距离和文化传承上来看这两个邻国和我们极其相近,可从心理认知上而言又极其疏远,其中一个还曾给中华民族带来过刻骨铭心永难忘却的创伤。看到上面的地图,大家应该都知道是哪两个国家了吧。

严格意义上来说:日本、韩国、越南等东亚邻国在文化传承上和中国其实同根同源,都是古代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这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汉字文化圈。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上中国长期保持着在政治、经济、军力、文化各方面都当之无愧的东亚老大的地位,这时周边各邻国仰慕中原文化者多以小中华自居,以自己传承着华夏文明的基因为荣,但这时这些国家都不打算和中国在历史文化上争夺华夏文明正统继承者的身份。

明清易代使包括韩国(确切的说那时还是李氏朝鲜)在内的东亚各邻国开始渐渐不再那么顺服于中国了,因为在他们看来:清取代明并非华夏民族内部的新陈代谢,而是异族蛮夷入侵的结果。尤其是清代立国之后推行的剃发易服政策使这些国家觉得相比中原本土反倒是自己保持着更多的华夏文明特色。其实在整个清代李氏朝鲜都以中华正统自居,视满清治下的中国为蛮夷之地。

进入近代后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朝鲜、日本纷纷被迫打开国门,同时三国也都各自进行了学习西方文明的自强改革,最终日本成为东亚三国中成功崛起的那个。日本崛起后征服朝鲜半岛,从此朝鲜半岛在日本的统治下被切断了历史和中国之间传统的特殊关系。

二战后朝鲜半岛从日本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但又因为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导致南北分裂。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汉江奇迹,到了90年代韩国确立了文化立国战略,一时间韩国的流行文化席卷整个亚洲。可实际上韩国本土原生的文明其实是比较匮乏的,绝大多数所谓的韩国文化特色其实都有华夏文明的影子,当然也不能否认其中不少确实都融入了韩国本土文化的元素,比如韩国的端午祭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传入韩国后和韩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一种结果,站在韩国人的立场上这个节日的确具有浓厚的韩国民族特色,可韩国完全忽视了这个节日背后的中国元素而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申报则势必会导致两国之间的文化冲突。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其实真要从韩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中找出不带一丝一毫中国色彩的恐怕很难。

但我们看看我们的另一个邻国日本,虽然这是一个和我们有历史积怨的国家,但两国之间从来没有文化之争。日本从来没剽窃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遗产,至于那些虽然有中国元素但已高度日本本土化的文化遗产,比如茶道、花道等等,当日本将其申遗时中国也从不认为日本此举是剽窃中国文化。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每学习一样中华文化都会以自己特有的匠人精神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借鉴其实到最后都加入了不少自己原创的东西;相比之下韩国基本是采取复制粘贴式的拿来主义,然后只给换一个标签重新包装一下就说是自己的。

日本的街道如今都还保持着中国唐宋时期的风格,行走在这个国度会让人放佛有一种重新找回本国失落历史的错觉,可当你看到那面曾令无数中国人恐惧憎恨厌恶的太阳旗时就会瞬间明白自己身处的是怎样一个国家。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且地质灾害繁多的岛国从没放弃过对东亚大陆的野心,这种野心的最初萌芽不是在抗日战争、甲午战争,甚至都不是在在丰臣秀吉年代,这种野心可以说由来已久。

那么中、日、韩三邻国究竟是如何形成这种既远又近的纠结关系的呢?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射到这两国诞生之日起,看看在数千年历史中东亚三国之间究竟都发生了哪些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