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在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瓮阳村,游客们沿着“四好农村路”游玩赏景,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路越修越畅通,环境更好了,城里的市民四季都能来旅游。”瓮阳村党支部书记姚沅昌说,从村子到县城只有8公里,开车10余分钟就到,过去路不通畅,步行2个多小时,可吃够了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段出行路,道出一段乡村公路发展史。早在20多年前,姚沅昌就围塘养鱼,每当鱼肥上市时,却是他最苦的日子。“赶场天挑100斤鱼到县城去卖,卖完鱼肩膀都破皮了。”

四周大山蜿蜒连绵,就像一个瓮围着瓮阳村,诉说着瓮阳人的无奈与彷徨。村民每次出行都要翻山越岭,村里受不了苦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留下“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住户留守化”的困境。

进入新世纪,村里拉通了坑洼不平泥巴路,结束了村里不通公路的历史,但村民们还是没摆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黔东干部群众在推动脱贫攻坚、谋划乡村振兴事业中,不断实践总结的真理。2016年,姚沅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逐渐意识到:村子富不起来,是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从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个方面精准发力,用智慧和汗水在523.78平方公里的版图上,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提升农村出行条件和服务品质,让群众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致富有门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门水泥路,抬腿进轿车。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在玉屏绿水青山之间架起乡村振兴的桥梁,连接了十里八乡,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条“致富路”“幸福路”。

借助“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东风,瓮阳村按照县里“一村一品”的要求,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大户合作社+农户+建档户”的模式,流转全村及5个邻村1800余亩土地,破除土地壁垒,大力发展黄桃、樱桃等精品水果产业,打造“一季赏花·四季采果”的瓮阳新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随姚沅昌走在村里,新修的“瓮阳食府”人气正旺,休闲垂钓池旁不时传来阵阵笑语。借助“四好农村路”,瓮阳村农旅一体化田园综合体初见雏形。2023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8万元。

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农村公路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县域城区,把一座座小山、一个个村庄、一片片产业串联起来,不仅成为群众安全出行的通达之路,更是托起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亚鱼乡郭家湾村,原生态的梯田风光、传统的农耕文化等,吸引了众多游客目光,他们在这里品味特色小吃,追忆流金岁月。这是该村深挖乡村文化与民俗特色,沿“四好农村路”打造的“溪山白鹭飞·桃源稻花黄”乡村农旅融合景点。

旅游线路的持续升温,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村创业,沿线一座座时尚农家院落“次第绽放”。“‘五一’期间,到郭家湾体验乡村风情的游客络绎不绝。”花田错小院负责人陈定华介绍说,今年小院对环境、服务,还有民宿进行了升级,不仅让美好生活触手可及,来游玩的游客反映也非常满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持续推进,玉屏结合“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行动和乡村振兴,以乡村旅游道路规划提升为主线,充分挖掘整合历史民俗、健康养生等资源,有重点、有层次、有特色地打造农文旅产业,该县将侗乡风情园、沙子坳、郭家湾等景点串连成片,推动农村公路与当地产业、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等项目同步建设、互利共赢,形成了一幅“以文铸魂、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以节会友、产业互融”的农文旅融合崭新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通上车’到‘富一方’,通衢涅槃的交通变化,为侗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就了侗家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大道。”玉屏侗族自治县交通运输服务中心副主任严纯进说,目前该县378.711公里通村公路、480公里“组组通”公路纵横山野,连接内达外畅的国省道大动脉,不仅改变侗乡人民出行方式,更打通“黔货出山”渠道,让侗乡充满蓬勃朝气,“黔东门户”实至名归。(葛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