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春光压鬓霜

春水溶融山霭淡,落花点点草泥香。

风光欲上眉峰碧,斜日犹留鬓影霜。

首句“春水溶融山霭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气息。春水溶融,代表着春天的来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山霭淡淡,则展现了山的朦胧美,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

次句“落花点点草泥香”,诗人进一步描绘春天的细节。落花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花瓣随风飘落的情景,充满了诗意和美感。草泥香,则通过嗅觉的感受,传达出春天泥土的芬芳气息,使人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田野之中。

第三句“风光欲上眉峰碧”,诗人开始将笔触转向人物。风光欲上,意味着美丽的景色仿佛要爬上人物的眉峰,与人物融为一体。眉峰碧,则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眉宇之间的清新与秀美,同时也暗含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与期待。

最后一句“斜日犹留鬓影霜”,诗人以斜日和鬓影霜作为结尾,营造了一种既美丽又稍带忧伤的氛围。斜日的余晖洒在人物的鬓发上,留下了斑驳的影子,如同霜雪一般。这一景象既展现了人物的美丽与风韵,又透露出一种岁月的痕迹和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人生美好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落花飞絮

春色年来暗自分,落花飞絮正纷纭。

可怜一片东风里,吹作江南万点云。

首句“春色年来暗自分”,诗人用“暗自分”来形容春色的悄然到来,暗示着春天的脚步虽然轻盈,但其带来的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也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次句“落花飞絮正纷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特有的景象——落花飞絮。这些花瓣和柳絮在春风中飘舞,纷纷扬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纷纭的景象既体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第三句“可怜一片东风里”,诗人用“可怜”一词来表达对落花飞絮的同情和怜悯。在东风的吹拂下,这些花瓣和柳絮显得那么无助和脆弱,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散。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最后一句“吹作江南万点云”,诗人将落花飞絮比作江南的万点云,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花瓣和柳絮在风中的飘逸姿态。同时,这种比喻也带有一种梦幻般的色彩,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落花飞絮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慨。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将自然界的美丽与人生的哲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湖山催春

雨后湖山分外鲜,春光如画入诗篇。

东风吹醒青青柳,弹作黄鹂第一弦。

这首七绝《湖山催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雨后湖山的春色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雨后湖山分外鲜”,诗人巧妙地以“雨后”作为背景,凸显出湖山在雨水滋润后的清新与艳丽。雨后的湖山仿佛被洗净了尘埃,呈现出一种分外鲜明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次句“春光如画入诗篇”,诗人进一步将春光比作一幅美丽的画卷,并将其融入诗篇之中。这种比喻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春光的美丽与多彩,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着诗人通过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将自然美景转化为文学作品,以传承和弘扬美的力量。

第三句“东风吹醒青青柳”,诗人以“东风”为媒介,描绘出春天的气息和力量。东风轻轻吹拂,唤醒了沉睡中的柳树,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青青的柳叶在春风中摇曳生姿,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春天的到来。

最后一句“弹作黄鹂第一弦”,诗人以黄鹂的歌声作为结尾,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动听的音符。黄鹂在春天里欢快地歌唱,其歌声清脆悦耳,如同琴弦上弹出的美妙旋律。这一比喻既形象地描绘了黄鹂的歌声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七绝·青春谁解看花去

春深风雨半朝夕,花落还留两袖香。

今日酒醒重倚槛,白头相对意难忘。

首句“春深风雨半朝夕”,诗人以“春深”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时光荏苒、岁月匆匆的氛围。风雨交加,暗示着人生的波折与坎坷,而“半朝夕”则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快速与无常。这种描绘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特点,也寄托了诗人对青春时光流逝的感慨。

次句“花落还留两袖香”,诗人以花落为喻,形象地表达了青春时光的逝去。然而,即便花落,依然留下两袖香气,这香气象征着青春的美好回忆和深刻印记。这种描写既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也体现了诗人对青春价值的珍视。

第三句“今日酒醒重倚槛”,诗人通过“酒醒”和“重倚槛”两个动作,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对过去的深深回忆。酒醒后的诗人重新倚在栏杆上,仿佛在回味过去的时光,思考人生的意义。

最后一句“白头相对意难忘”,诗人以“白头”为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衰老。然而,即便面对岁月的无情,诗人依然难忘过去的青春时光和那段美好的记忆。这种描写既表达了对青春的留恋,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珍视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