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 Channing

编辑 t

引言

提起山东的山,很多朋友脑海中第一时间闪过的词汇,就是泰山,这是山东的地标景点,也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那么山东的“山”字,是否指的就是泰山?我国很多地域的命名,都是以地形区分的,就比如河南河北,从历史上看是以黄河区分,如今则是以漳河区分。

华夏大地,有山东也有山西,从名字来看,它们应该是以同一座山进行区分的。可是山东和山西从我国如今的地图来看,并不挨着,被河北和河南隔开

要说中间的山,足够有代表性的那也只有太行山了。那么太行山是否就是山东的那座“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崤山为说法源头

从历史层面看,山东的“山”,最初其实是崤山,但是那时候的山东,还不是一个名字,也只是一个说法,就是字面意思,山的东边。想要知晓问题答案,我们就要先了解山东的历史。山东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史书记录中,是在《史记·七十列传·范雎蔡泽列传》中。

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这句话是著名的战国军事家以及政治家也是秦国宰相范睢说得。这句话中的山东,那是崤山和函谷关的东边,也仅仅是秦国人的说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的山东,是概念上的山东,并不是一个被公认的省级单位。不过这个概念,是会变化的,会根据时局以及不同的领导势力的划分思想不断变化。说得简单直白一点,领导让这块地方叫啥就叫啥,领导喜欢用什么方式划分,就用什么方式划分。

二、山东一词的后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那是诸侯们绽放武德的时期,大家只管着自己地域的事情,周天子也没有心思对地域进行具体的命名,什么齐鲁大地之类的词汇,都显得极为宽泛。但是在此之后就不同了,大周朝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秦朝取消了分封制,设定了郡县制,整个华夏分为三十六郡,如今的山东,包含了当时的胶东郡、临淄郡、济北郡、琅琊郡、薛郡。到了汉朝时期,山东这块地界已经和崤山没多大关系,而是和太行山有关系,整个太行山往东的地界,就是山东,但山东依然是一个概念

到了唐朝时期,山东这个概念,变得更加准确,也同样是太行山东方的区域,也包括了河南以及河北。到了宋朝时期,有了“至道十五路”的政事地域划分的说法。这所谓的路,就和如今的省是差不多概念,算是一个地域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地界在此时被叫做京东东路,但是金朝将北宋按在地上摩擦完后,又被改名叫山东东路,这山东之名也就在史书中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一直到南宋被灭,元朝建立,对我国如今省级区域制度划分的行省制出现了。

如今的整个山东和山西,都隶属于中书省,名为山东东西道宣慰司和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此时山东的“山”,依然是太行山。一直到了元朝被灭,老朱光荣上台,重新进行了地域划分,设定两京十三布政司,将中书省给拆了,山东布政司以及山西布政司也就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山东,那才是真正算是以省为单位存在,和山西的分界线,依旧是太行山。可问题是,如今的太行山,和山东那是完全挨不着,中间插了一个河北,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太行山与山东的分离

上文说到,明朝设定了两京十三布政司,可是到了清朝,则是将全国分为了18个省,山东省和山西省的名号也就彻底做实。但是两者的地盘,因为直隶省的关系,小了许多。直隶省包括了如今的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山东和太行山的关系被拉远了,那么是否有重新回归的可能呢?在1928年,民国政府将直隶省的模式更改,改成了河北省咱们首都和天津此时已经脱离了直隶省。也是从这一刻开始,山东被河北以及河南的一角,与太行山完全隔开

随着新中国成立,经过不断地调整,也就形成了如今我国的地域行政局面。很多山东人可能认为,泰山才是山东的“山”,但实际上,这座山,是将如今山西与河南河北分隔开来的太行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从如今我国政治稳定,并且各省配合娴熟的情况下,想要改变现状,回到过去,很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于未来,那就不好说了,我国如今对抗的,看上去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但实际上,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最大的敌人,名叫王朝周期律

谁能够想到办法与王朝周期律进行对抗,谁才会是最终的赢家。如果无法与周期律进行对抗,在改朝换代之际,我国可能会迎来新的局面,到时候行政地域如何进行划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所以河北河南会出现,从领导者行政的角度去看,核心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管理,让更多的工作更好的完成。回顾华夏历史,地域的划分都是从宽到细的。周朝时期的山东,那叫齐鲁大地,山东也仅仅是一个概念,随后山东的概念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小”

从宽到细,这是华夏政治管理模式的进步,这个流程很长,长达上千年。这上千年中,无数明君都在思索着进步的方法,弥补曾经的错误,改正治国的方法。山东的历史,山东的“山”,看似只是地域的变化,名字的转变,但实际上,侧面展现了华夏诸多朝代的治国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能很多朋友会认为,山东山西没有真正“牵手”走在一起,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可是这一转变,确实带来了有益的结果。

老百姓过得好,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屏幕前的各位是如何看待山东山西与太行山的历史的?将你的想法,发在评论区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参考资料:

郑燕燕.“山东”源流简考[J].德州学院学报,2017,33(03):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