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温州瓯江口

我出门,能打车尽量不开车,因为这是一个接触当地人的好机会,也相当于田野调查。这篇文章就是我春节在温州打车的体会。

这次春节,我在温州打车十来次,遇到5个本地司机。10年前,当时温州的出租车行业,本地人基本上是幕后老板,有份子钱收入,打打麻将、跳跳舞,不香吗?何苦自己下场开车。哪怕在5年前,也很难遇到本地司机。如今,明显感觉到外地司机少了,温州人能屈能伸,又回来当司机了。

如今这些本地司机,几乎都是中年下岗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以前在外地做生意的。中年失业,不得已回温州,但学历不高、技能不强、人脉不粗,能选的行业有限,出租车门槛低,成了最无奈的选择。

先混口饭吃再说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季青

我的第一个网约车司机,是曾经在杭州四季青开服装店的温州人,他说,三年疫情,很多四季青的温州人,都关门回家了。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帮温州人到杭州开了一个市场,因为地址在四季青镇,就取名「四季青服装市场」。由于价格低、款式新,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有人说,杭州四季青在中国服装贸易的地位,就相当于康德对于哲学的地位——所有在康德之前的,都流向康德;所有在康德之后的,都流出于康德。如同它悬在天桥上的牌匾——中国服装第一街。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四季青曾经的年成交额,相当于整个杭州市GDP的一半。

1998年,这师傅就跟着亲戚在四季青做生意,当时,一个档口一年赚几十万是很轻松的。档口比较多的老板,甚至都开劳斯莱斯。

我记得,1998年,杭州的房价也就3000/平米左右。当时我经常听说,售楼处很多温州人,拎着一袋子现金,一买就是一层。当时在杭州,温州人简直就是暴发户的代名词。

直到十年前,四季青市场还是温州人追捧的对象。我找到一则2013年03月的新闻:

能在杭州四季青拥有一个商铺,是很多生意人的梦想,温州11位商户听信别人介绍,租用位于四季青的杭泵服装市场的「黄金商铺」,前提是租一个商铺先得花20万元至45万元买个「号」。其实,所谓的「号」就是黄牛的「炒号费」,对外声称「招商费」。

弹指一挥间,短短10年,温州商人逐渐被时代淘汰,杭州的售楼处已经听不到温州话了。关于温州暴发户的传说,已经消失在江湖。

温州就好像这个司机一样,意外地被拱上历史舞台的中央,聚光灯下,万众瞩目,不知所措,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落幕、下台、卸妆,泯然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温州市树—榕树

冤种

这次春节,我发现在温州约车不容易,普通快车每次都要等很久,专车和行政级专车,反应倒是快,但价格贵了一倍以上。所以,只要路上看到空出租车,我就招手,价格比快车略贵,但远低于专车。

我第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开口就说普通话,但他的温州腔就像胎记一样,非常明显。

温州的出租车牌照也是地方特色!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很多地区的人均月工资只有几百元,但在1998年,温州一张出租车牌照的价格就要70万,而到了2008年底,这个价格已被炒到了150余万,而且还一照难求。疯狂的价格背后也有着特色产业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初的温州,出租车总量一直控制在3300辆左右,为了保护司机利益也没有再增发,这些牌照大多被当地老板囤积起来,价格越炒越高。而那些积压了大量车牌的老板,便将车子租给司机开,最疯狂的时候,不仅出现了“二包头”,甚至还有“三包”的车主,层层盘剥,司机收入微薄,久而久之,本地人不屑开车。

据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温州出租车司机扣除成本可以有5000元收入,还算高收入阶层。但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000元,只能算很普通。

我看了运营证上的照片和司机很像,就随口问了一句,这车是你自己的吗?

他笑着点头。

司机大约五十出头,根据他的介绍,也算是中途失业,加入司机大军。不同的是,他2002年就失业了,也算是下岗大军里的老前辈。他早年做生意,凭运气赚来的钱,又凭实力还了回去。没钱赚,在家里天天被老婆骂,索性就去开出租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算比较有追求的司机,当时赚的钱还不如给老板的份子钱。于是,在2003年,他卖了一套房,4000/平米,还向老丈人借了点钱,才买下一个牌照,当时的价格是85万。如今,房价涨了又跌,但还要2万多/平米,而他的牌照,已经缩水到十几万。

以前份子钱比较高,他自己开得少,租给别人开得多。如今,受到网约车冲击,份子钱越来越少,不得已,只能自己开。

我问,出租车价格比网约车高一些,应该收入更高吧?

他说,你知其一,却不知其二。表面上看,出租车的确比网约车价格高,但价格固定。而网约车价格是弹性的,可高可低,高峰期就可能很高。所以,整体来说,出租车的收入和网约车差不多,最多也就是略高一点点。

他还说,出租车坐久了,几乎每个司机都有腰病,他曾经因为腰病在床上躺了四个月,苦笑道,相当于用卖房子的钱,去买了一个慢性病。

但病一好,他又出来开车了,他笑得很豁达,说,反正在家里也是闲着,和老婆相看两厌,还不如出来干活。

他还调侃自己是全温州最大的「冤种」!

勤俭DNA

王均瑶曾经是温州首富。1991年7月,25岁的王均瑶首开私人包机先河,承包了长沙-温州的包机航线,从而以“胆大包天”享誉国内外。2004年11月7日王均瑶因劳累过度,患肠癌,英年早逝,年仅38岁。

《繁花》演员董勇,当年认识王均瑶。我看到一个视频,董勇谈对王的印象:

有一次,王均瑶居然坐汽车从上海回温州,当时董勇很惊讶,问道:「你不是有飞机吗?」

结果王回答:「飞机是用来赚钱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去世这么久,董勇也没有必要说假话,但一个包机的老板,居然要坐十几个小时的汽车长途奔波,还是让很多人不理解。

都说中国人天生勤俭,但温州的勤俭,说实话,有点极端,这也许跟温州的地理环境有关。

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温州七山二水一分地,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也可能是全国最穷的地方之一。我小时候还听说,温州山区的农民,一家人共穿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不出门就不穿。改开之前,有些城市是条件差,温州是真穷,尤其是山区,穷到发慌!

我在初中的时候,一个同学的父亲,也算是老板,挺有钱,但还是很节俭,回来晚,工人把饭吃完了,他就拿开水把电饭锅内胆上粘的米饭一泡就吃了。

也许是几千年的贫穷,造成了温州人极端的勤俭,这几乎就是一种DNA遗传。

浙江省内的三大城市,分别是浙A杭州、浙B宁波、浙C温州。

杭州世袭皇城根DNA,头戴省城光环,坐拥世界顶级大学,有条件发展科教文卫等高端产业,杭州人也比较悠闲,活的自在,周末喝茶,嗑瓜子。我在杭州七年,几乎没有听说杭州人去外地闯荡谋生。

宁波有全世界最大的港口,也属于老天爷赏饭吃的命。我在宁波十几年,经常听说的一句话就是「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宁波人去外地读书,毕业后,都千方百计回家乡找工作。

唯独温州,先天条件最差,没耕地,没资源,没交通,爹不亲,娘不爱,历史上作为台海备战前沿,几乎没有国家大项目投入。苦命的温州人,在家乡找不到出路,只能去全世界搵食。

都说温州人是东方的犹太人,其实这是抬举温州人了,人家犹太人开银行,我们是开餐馆,能一样吗?

但温州人与犹太人也有共同点,那就是命苦,都是被逼出来的。犹太人比温州人「优秀」,也不是因为犹太人智商高,而是地理位置决定的。在工业革命之前,温州人被大山和太平洋死死困住,如果身处中东那样的位置,温州人也许早就在全世界开枝散叶了。换个地理位置,犹太人也只能开餐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温州城市阳台

有一种说法,在不过年的时候,温州人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在温州,三分之一在全国各地,还有三分之一在世界各地。

这真不是夸张,我第一次去欧洲的时候,给我指路的巴黎人,不会说英语,但他会讲温州话和法语,原来他是第二代移民。至于在国内,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温州商会,到哪儿都能遇到温州人。

独特的人口分布,也造成了温州与众不同的财富结构。从数据上看,温州的人均GDP在浙江省内倒数第三,只有宁波的一半,而实际体验上,完全没有这么大的差距。从民间的消费能力来看,温州完全不输给宁波。原因可能是,很多温州人在外赚钱,输送回温州消费。

温州的城市面貌也有自己的特色。我儿子童言无忌,我问他,宁波温州,哪个更好?

他说,温州的优点是,美食更多,更有烟火气,更有趣,瓯江口更宽,新城区比较气派,缺点是,老城区比较乱。宁波的优点是,整洁干净,更现代化,缺点是,三江口比较窄,不够大气,城市缺乏烟火气,比较无聊。

今天就聊到这里,各位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