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6日上午与下午,“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与“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两个展览的开幕仪式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并分别就温骧的艺术实践、于非闇的艺术人生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花鸟画的相关研究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双展联袂呈现了传承与创新相融汇的艺术篇章,传递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意涵,为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资鉴。

“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展览展出当代艺术家温骧的水墨、漆墨作品40余件,涵盖其创作生涯中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与创新探索历程。展览将持续至6月15日。“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展览以画史、博物(科学)的两条线索,将近代画家于非闇的山水、花鸟画作约60件划分为“山水之间”“草木世界”“宣和旧样”“浓华新妆”四个单元来阐释于氏的艺术创作,并藉由文学、博物的语境,以一枝一叶抒心达情。展览将持续至8月4日。

温骧:结合“漆”和“墨”两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媒介,呈现别样的大气象山水画

南都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苍润——温骧的漆骨墨心”展在何香凝美术馆7-8展厅展出,展览分为“墨心”和“漆骨”两个单元,呈现艺术家温骧的五十余件水墨及漆画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当大多数创作者倾向于将西方现代艺术语言套用到中国传统绘画中时,温骧选择另辟蹊径,尝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加入“设计”“实用”等元素。温骧早期在故宫博物院研摹传统绘画,并随亚明、何海霞等画家赴多地写生。上世纪90年代,前往日本进修山水画和花鸟画,并深受日本绘画艺术风格影响,其结合“漆”和“墨”这两种创作媒介创作了40余幅山水作品,并将其命名为“漆墨山水”。而后,温骧没有停止尝试新的创作方向,后期他逐渐从工艺美术实践转向山水画的创作。在追溯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源和流期间,他也通过不断地写生来贴近现实,其作品亦同时兼具了从仿古习来的“古韵”和写生练得的“生机”。温骧的花鸟画则又从侧面体现了对于生活中平常之事的细微观察,与山水画一同彰显了其对世间的态度和关怀。在温骧的创作生涯中他多次尝试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验,而其对于中国水墨创作的热爱及其踊跃尝试的创新精神则贯彻始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开幕式上,何香凝美术馆馆长蔡显良表示,何香凝美术馆长期以来关注和推广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中的优秀艺术,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关于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和实践,希望通过展现不同的创作风格为中国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资鉴。艺术家温骧继承了中国传统国画笔墨的精神,并将中国元素在更多艺术形式上进行尝试,结合“漆”和“墨”两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媒介,呈现了别样的大气象山水画,让大湾区市民们能观画以卧游山水,体悟水墨世界里的自然玄妙。

中共深圳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副局长吴欢在致辞中指出,温骧先生在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中锤炼笔墨,既继承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又随时代求变求新。何香凝美术馆作为直属于中央统战部的国家级美术馆,近年来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温骧的展览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为大湾区民众带来了水墨艺术的当代风貌,也为深港之间的交流架起了文化桥梁。

艺术家温骧表示,“通过此次展览,与大家一同感受他对大自然的理解及在游历名山大川之后卧游的感觉。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在用印象技法描绘着我们的祖国山川,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人,我们都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对中华民族事业的义务,希望大家彼此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全面呈现于非闇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脉络,让观众徜徉于文学与博物的魅力中

“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展览展出北京画院珍藏的于非闇精品画作约六十件,以画史、博物(科学)的两条线索,划分为:“山水之间”“草木世界”“宣和旧样”“浓华新妆”四个视角来阐释于氏的艺术创作,使观众可以在繁华、富丽之中感受到于非闇对于时代精神的赞美、对于传统艺术的热诚,也徜徉于文学与博物的魅力中。

“无声诗史”在画史中是一个独特的修辞,这种因绘画而激发的“听觉审美”被历来的艺术家所推崇。对专事花鸟画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其笔下的草木、鱼虫、翎兽皆栩栩如生,眼见则耳闻,观者得到的通感便是对此类画家高超艺术水平的赞誉。花鸟画自唐代独立成科,便逐渐由工笔向写意发展。北宋宣和年间,富贵与野逸分席而坐,各极其胜。在宋徽宗看来,花鸟画艺术家与诗人无异,他们能辨识自然世界里纷繁的草木,能记录下每个生命体枯荣的斑斓,还能赋予自然美好的寓意。宋徽宗笔下的花鸟以富丽和典雅著称,也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模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非闇生于1889年的北京,他博闻强记,家富藏,留下的文字恰是关于北京风俗、文化及交游最为生动的图景。或许是这份独特的生活经验促成了于非闇的艺术选择,也是少数能较为完整地继承宋徽宗遗产的花鸟艺术家。于氏从古典获得风格和技法、材料的训练,从民俗、工艺中汲取营养,拓宽花鸟表现的题材,在20世纪与南方的陈之佛共同成就了“工笔花鸟”一南一北的两座高峰,或许是一种历史的共鸣,两人的风格恰也在“富贵”和“野逸”之间。

蔡显良表示,“自2018年以来,我馆与北京画院持续合作,将中华优秀的艺术家及其艺术带到大湾区市民身边,共同建造城市文化会客厅。于非闇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中国画史上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研究与创作的翘楚,与陈之佛并称‘南陈北于’。此次通过携手举办‘静听疑有声——于非闇的画意诗情’,我们希望为观众带来艺术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画院美术馆原馆长郑智威在致辞中谈到,北京画院藏于非闇先生的这批作品亮相何香凝美术馆,体现了北京画院长期以来与何香凝美术馆对于挖掘中国美术传统价值的观念共识、在艺术展览与学术层面的相互助力,以及借助馆际之间多次深度合作,而形成的工作默契与高度信任。此次展览基于于非闇先生艺术创作理路与阶段形成的四个主题板块,全面呈现了于非闇在中国画领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探索脉络,更饱含着他“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以及接续宋元画派兴废继绝的艺术理想。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