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

01

今日语录

(2024年5月16日)

人类行为有个极重要的法则,如果我们遵从这个法则,大概不会惹来什么麻烦;事实上,如果我们遵守这个原则,便可以得到许多友谊和永恒的欢乐。但是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法则,就难免后患无穷。这个法则就是: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

——〔美〕戴尔·卡耐基著《人性的弱点》

02

《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论坛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

2024年5月12日,由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会暨区域国别学论坛”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举行。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罗林,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秘书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出席发布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与会的还有《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新华社江苏分社、《新华日报》、《南京日报》、《金陵瞭望》等媒体记者。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主持发布会。

陈云松副书记指出,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是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在王逸舟教授带领下,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在理论创新、团队组织、刊物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成为国内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之一。《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的创刊是南京大学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南京大学将持续大力支持区域国别研究院的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为推动高质量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剑英社长代表出版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指出现在需要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世界,世界理解中国与中国理解世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南大区域国别研究》聚焦学理,深入追踪世界主要地区和重要国家的区域国别学进展并进行比较研究,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努力尝试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区域国别学的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他表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深化与南京大学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翟崑教授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强调“985”高校推进区域国别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区域国别学代表未来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院校具备形成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技术大交叉的潜力。未来三五年将是区域国别类刊物大发展时期,区域国别期刊可以作为单独门类,建立单独的指标体系,构成区域国别学科的知识依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林教授代表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他指出自区域国别学创立以来,国内学界最大的成就之一是就区域国别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广泛共识,希望《南大区域国别研究》为本类期刊体制改革提供动力,推动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转型,并基于区域国别学学科特点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他同时对区域国别研究人员提出扎实培养自身研究能力、构建研究对象参照系、竭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等三点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杰教授代表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祝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创刊,指出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史上的重要事件,相信南大区域国别学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构建贡献南大范式。区域国别学学术期刊建设横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意义重大,南大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刊物学术思想浓郁、聚焦理论前沿,对区域国别学期刊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逸舟教授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围绕“如何让我们的工作有意义”这一思考,指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简讯》与《南大区域国别研究》两份刊物致力于反映区域国别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相关思考,希望以此推动区域国别学形成有别于政经法等传统学科的特色和新意,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作出真正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逸舟共同为《南大区域国别研究》新刊发布揭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专家解说环节由王逸舟教授主持。翟崑教授、罗林教授、陈杰教授、王建斌教授、周敏教授、孔繁斌教授、朱锋教授就媒体记者和在场师生所提出的区域国别学课程设计、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方向、南京的区域国别优势与可用资源、区域国别研究如何纳入多民族考量、区域国别学与支撑学科的互动、区域国别学方法论创新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做出具有思想性、战略性和实操性的回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较区域国别研究”分论坛由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主持。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杨提出区域国别学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指出美国区域研究呈现出动力衰竭与重新寻找新方向的发展历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副教授潘妮妮通过“非政治性”这一重要因素对日本地域研究进行考察,认为非政治性带来日本地域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二级调研员宗华伟指出,法国发展出“文化区域学”这一独特的区域国别学概念,其背后驱动因素包括本国历史积淀、国际智识、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国际资金等。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方婷婷分析俄罗斯汉学发展的起源、现状和特点,指出俄罗斯的中国学兴起、发展与俄罗斯向外探索的进程紧密相伴。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魏涵从殖民遗产角度考察印度的区域研究,认为殖民经历对印度的区域研究、区域意识造成深刻影响。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李途分析了美国东南亚研究的初创、繁荣、低谷,以及危机与新生,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东南亚学术研究独立于国家战略与对外政策研究。

“中国的域外研究”分论坛由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家栋主持。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崔启明指出白俄罗斯属于“新区域”和“新国别”的研究对象,中国的白俄罗斯研究要坚持中国特色、学术研究与实践并重、创新研究方法,以及实现研究评价多样化。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陈波强调需要辩证地看待他者与自我的关系,提出运用中国古代文明成就研究域外的路径,以实现文明互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许亮指出,非洲矿产开采造就了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1世纪中国与非洲矿业合作迅速发展为中国学者推进相关专题研究提供历史契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虞群回顾中国的泰国研究历程,指出目前该项研究存在研究浅层化、学科交叉不足、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足等问题。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婉潞指出中国的身份差异决定了不同时期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路径、内容、范式和议题呈现不同特色。

“中国的周边区域研究”分论坛由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赵光锐主持。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孔繁斌指出,社会科学的两大作用是预测和控制,希望区域国别学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科学“不向前看”这一弊端,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郑先武认为,中国东南亚研究呈现研究议程多元化和国际化、研究视角理论化和规范化、研究队伍年轻化和跨域化等三个新趋向。延边大学翻译跨学科研究基地主任卢雪花指出,内外交融成为东北亚战略研究新范式,强调区域国别学可以赋予中国东北亚战略研究新动力。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金磊指出,将西南边疆民族区域纳入区域国别研究视野有利于知识创新,生态区域国别学蕴含丰富的研究潜能。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聆群指出,南海问题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区域性实践,以及多学科参与等特点,区域国别研究可以为南海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和学理基础。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分析了中国大陆涉台研究的现状与趋势,认为研究热点和焦点跟两岸关系的紧张程度紧密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加强区域国别研究契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坚持基础研究与智库建设相结合,推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面向有关重点国家、重点地域、重大问题开展学理探讨、前瞻性研究,以期形成具有南大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南大区域国别研究》季刊由王逸舟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宗旨是聚焦于区域国别学的学理,在服务国家战略、学习前辈期刊基础上,围绕基础理论、基础方法与国际比较研究展开持续探索,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争鸣与思想交汇,为区域国别学理论研究创新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南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广而告之

(2024年5月16日)

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作为“全球大外交青年智库开创者及代言人”,立志“为中国青年提供向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的渠道和平台”,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新青年的智慧和方案被全球看见”,“做好中国的智库外交、青年外交等民间外交工作”。“大外交”最早从2014年建设国际政治外交外事青年人才群,到2016年开始建设全国国际问题研究青年学者群,2018年开创付费社群模式,至今已建设成中国国际问题智库里具规模、具影响、垂直细分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人才社群矩阵(30个)。

“GDYT:讲座信息与政商产研群”系大外交智库(GDYT)创建,为促进中国政商产学研五大块之间的交流、互动与链接所组织筹建的以各类讲座、专家对话、国际论坛、大型辩论、创业沙龙、创新创赛、商业路演、读书会议、研讨会议等强社交高质量活动为主的功能付费社群,旨在促进各界各群体之间的链接与互动,如帮助学生了解政商产学研之关系、帮助企业寻找到更合适的人才、帮助主办方宣传推广自己的品牌、帮助有科研成果推广所需要的市场、帮助企业与政府之间对接等。

联系人:王盖盖 大外交智库(GDYT)创始人兼理事长

微信号:GDYT-2017

请备注:“讲座群-实名制姓名-单位部门身份/高校院系所专业-最高学历”(否则不予通过,谢谢您的配合)

请注意:原则上每位读者可以免费申请加入一个大外交青年智库人才社群,如果您已经加入了大外交青年智库某一人才社群,想要再加入本群的话,需要付费(¥499/人)加入本群。

04

平台记事

(2024年5月16日)

2024年5月15日,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在“库智交外大”微信公众号发布《智本青析》编辑部最新文章《日本与中亚战略关系该何去何从?》,点击下方超链接查看具体详情。

05

(2024年5月16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外交青年智库(简称“大外交智库”)(Glory Diplomacy Youth Think-tank,Glory Diplomacy或GDYT)是一家创办于2017年的以外交安全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社会/青年智库,总部在中国深圳,是深圳首家非官方外交安全智库、中国首家青年智库,创始人是王盖盖。GDYT一直坚持“只有修炼好内功,才能放心去实战”的发展理念,从2017年创始初期稳扎稳打,于2018年成立青年原创评论组(于2022年改组为《智本青析》编辑部)并创办《智本青析》电子刊至今;2019年在海南开设分支机构即海南大外交学会,同年成立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在2019年创办“大外交青年发展与实践启航项目”研修班至今,在2021年创办“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讲座项目”至今;2020年成立应试就业研究中心并创办《真题解析》付费专栏;同年7月,成立外交外事涉外安全决策咨询公司,集中研究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海外利益分析与保护、青年外交与青年发展、区域国别与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与全球治理等事务;2021年成立外文编译评议组并创办《大译编参》电子刊至今(该编辑部于2022年创办《每日信报》微电子日刊),同年成立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新国别简报》栏目);2022年成立世界外交数据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22年创办《鸿士论天下》栏目)、国家安全研究中心、党的理论创新研究中心,并合并所有专访项目(青坊谈、最有影响力人物访谈、21世纪中国外交天团、学人专访等)整合为《与名人对话》栏目,组建“青年智库特种部队”全职高精尖部门和全球范围内的“大中华菁英圈”,开启“Smallibrary·小书屋”全球青年阅读挑战计划(该计划于2022年创办《智库书屋》栏目),运营新知太学(网络)书院(该书院于2022年创办《线上共读》栏目);2023年,成立全球创业研究中心、全球湾区研究中心、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海外利益研究中心、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海洋治理研究中心、基式外交研究中心,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香港大外交学会(GDYT HK)”,创办“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国际人才交流平台等。GDYT从2021年以来,多次举办全国(含全球)青年国际问题学术研讨、政策分析与思想交流等活动,如“国际问题研究型青年智库发展模式探索论坛”、“新型国际问题青年智库建设与发展论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国际关系青年辩论赛最佳辩手论坛”、“世界青年菁英坊《早点知道》系列讲座”、“国际问题/区域国别学术研讨会(GDYT·ISAS)”系列活动、“《与名人对话》系列采访活动”、“《鸿士论天下》系列讲座活动”、“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高端论坛与菁英论坛”、“华湾国际创业发展新菁英汇”系列活动、“GDYT与国际知名学者对话”等等。自创办以来,GDYT一直致力于“让壹亿中国大外交青年智慧与方案被全球看见”,聚集全球各地有志青年为实现个人、企业、社会、国家和世界和平发展而奋斗,至2021年底,已发展成集专家顾问、研究员(含高级)、特约研究员(含高级)、助理研究员、编译评议员、时政评论员、实习生、志愿者等全方位国际人才体系(200人)的样本标杆青年智库,聚焦中国与全球大外交领域青年的原创方案、发展计划和外交延伸等助力与服务,在“对照全球外交发展、对接世界高端智库、对比新型平台建设”的三原则指导下,为中国的外交与安全发展贡献青年力量和方案,为政府、企业、智库、高校、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都有提供过咨询服务,被海内外青年誉为现代智囊的“青年精英大脑集散地”,是全球新型外交青年智库的开创者和代言人!

大外交青年智库

Glory Diplomacy

让中国外交青年智慧被全球看见

为中国青年智库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