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晓慧 北京报道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说起来简单,但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并不容易。

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让残疾人走出家庭、融入社会不是一句口号。5月15日,在第34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联合开展残疾人“走进文化殿堂 感受故宫魅力”活动,体验无障碍游览服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了解故宫博物院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理念与成果,倡导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据记者了解,此次活动是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双方战略合作的具体行动之一。活动邀请了肢体、视力、听力、智力残疾人40余人参与,是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开展的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残疾人游览活动,故宫博物院为此专门设计了前三殿到后三宫的无障碍游览路线和专业的讲解等服务。

“这是我第一次来故宫体验无障碍之旅。”患有先天视力一级残疾的张冉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来故宫之前,她通过百家讲坛等语音设备对故宫做了一些了解,在她的脑海里,故宫就是红墙青瓦,有特别多的台阶,这次活动让她可以沉浸式地感受一下故宫的文化和魅力。

与张冉一同前来的还有她的导盲犬沙果,据记者了解,9岁的沙果已陪伴了张冉7年的时间,对于张冉而言,沙果从来不是一只狗,而是她的眼睛,她的家人。

体验故宫无障碍参观路线

据记者了解,此次活动前夕,5月12日,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尝试打造无障碍融合空间,优化故宫博物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残疾人使用体验。

根据协议,故宫将为持证残疾人参观提供便利,开通、优化残疾人无障碍通道,设计残疾人参观路线,不定期开展无障碍服务培训,为残疾人提供主题参观服务。双方还将把故宫出版的优秀书籍编译出版为盲文图书,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同时,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将以故宫淘宝为媒介,为残疾人搭建非遗作品、文创产品、“美丽工坊”手工制品的交流、展示、线上线下销售及助残文创交流平台。每年全国助残日(5月第3个星期日)、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还将邀请残疾人代表开展参观体验活动,而该活动的举办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残联和故宫博物院双方合作内容,发挥了故宫博物院在扶残助残文明实践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更多残疾人在真切感受“活起来”的文物中,更加积极主动加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推动更多残疾人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期间,视力残疾人专门体验了“智能助盲帽”的高科技产品,亲身感受它为盲人朋友的出行、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20多名青年志愿者们提供了全程一对一服务,实际行动和打动人心的细节,成为当天活动的一抹亮色。

参加活动的残疾人朋友纷纷表示,今天的活动是令人难忘的文化之旅和心灵体验,让大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故宫的深厚文化底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的厚重感。他们希望可以多多参与这类活动中,从中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增强幸福感以及对社会的融入感。

打通无障碍出行“最后一公里”

一个人,从摔倒到爬起来,需要多久?

“许多人只需要几秒钟,我却用了4个多小时。”13年前,一场意外导致尹维下肢瘫痪。于他而言,靠自己坐上轮椅,都是一件极为吃力的事,为此,很长的一段时间,尹维都不敢“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但是,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越来越多像尹维一样的残疾人,拥有了新的生活。如今的尹维不但能独立生活,还变成了旅游达人。

当前,广大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出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提升、由被动接受服务向平等参与转变的趋势特点,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被全社会所重视。

我国有超过8500万残疾人,其中,有超过1700万视力障碍人士,2500万左右的肢体残疾人,如何让这部分群体走出去,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加大残疾人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强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创作活力和动力,让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一直是全社会在摸索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如何打通无障碍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这,也是普惠均等地服务广大残疾人的关键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装无障碍扶手、设置无障碍坡道、增设醒目无障碍指引标识……据记者了解,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前夕,北京市对114家旅游景区进行了改造提升,实现了无障碍游览流程连贯畅通,让残障人士、老年游客等特殊群体在景区景点游玩更加便捷、舒心,大大促进了北京提升无障碍环境。

其中,在很多公园各门区、园内景点周边、重要干道及游线节点等位置均设置了无障碍导览牌,明确标注园内无障碍游线、无障碍设施和无障碍停车场等信息,通行线路一目了然。同时,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旅游景区的无障碍设施点位、无障碍游览路线等信息,方便游客在线查询。目前,“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已基本实现北京旅游资源点的基础信息查询功能,涵盖全市227家A级景区、17家老年人文化和旅游接待基地、91家红色旅游景区的虚拟导游在线服务。

同时,无障碍软硬件设施越普及,特殊人群的阅读就越自由,“阅自由”也成为盲人阅读的口号。就此,中国残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各地广泛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推进阅读活动进机构、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公共图书馆无障碍阅览室建设,开展送书、接送、志愿助残等服务,引导广大残疾人多读书、读好书。

如今,残疾人已经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