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撰文 / 木木

编辑 / 邦邦

最近看到一个调研团,在各大高校中对学生情况调研的一些视频。

调查者会在高校路上随机采访一些大学生,调查内容不限。

有的是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有的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方向和情况;有的则是通过快问快答形式,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调研团采访了大概几百个学生,综合下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普通家庭,有的甚至是农村偏远地区。

被调查的大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他们虽然出身普通,甚至寒微,在青少年时期过的也比较辛苦,但是现在的他们大都意志坚强,目标明确,内在丰富。

从他们的谈吐中不难看出,这些人以后大概率会在某些领域成为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也会发现类似例子:一些人出身普通,但是从小千娇百爱出来的,家人根本不舍得他们受一点苦。

这样的人,长大后常常没有太大出息,有的甚至每一步都步履维艰。

而有一些出身不好,却经历过生活磨砺和鞭打的人,相反他们到了生命的某个时期,往往是事业家庭得意

这个现象非常契合竹子定律,竹子定律可以用来分析人生,即年轻时过的太顺的人,一般情况下,长大后会常常遇到各种阻力,不能过好这一生。

惊人的竹子定律

竹子定律,源于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对于自然界中一种植物------竹子生长规律的观察所得出来的。

竹子在开始生长的前4年的时间,基本就是以竹笋的形式呈现,表面看来,几乎看不到它们特别明显的变化。

但是到了第5年,它们会在短短的4周时间里,快速长出几十米的长度,

成为我们所看到的,一根直立有节的傲然的杆子。

从表面看来,竹子好像是一下子长起来的。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一年时间内,这惊人的生长速度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前面4年间的积累,即使开始看不出明显的质变,

但是它们却悄悄的,地底下延伸攀爬了几十米甚至百米的根系,吸足了充分的营养,做足深厚的积累。

到了一定的时机,它们才能一跃而上,泯然众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亦如竹,竹子在地下扎根那么多年,经历过很多苦难和磨练后快速长大。

同样人在年轻的时候吃了苦,经历了各种的历练,到了一定时候才会涅磐重生,一跃而上

因为那些走过困苦和磨难的年轻人,更懂得人生的规律和规则,更容易练就强大而稳定的内核和信心。

而年轻的时候没什么经历,缺乏挑战的人,没有办法建立起内在根本的信心基础。

因为他们缺乏长远的眼光,历练后的沉淀,面对突发状况也会让他们溃不成军,自乱阵脚

竹子定律:追求超越

奥地利著名精神学家、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个自卑与超越的理论一直被人们推崇,

其实追求卓越理论和竹子的生长过程是不谋而合的。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向上意志”所支配的。就是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一种内驱能力,将人格各方面汇合成一个总目标,要求获得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想要出人头地。

这种为了追求超越,而进行的努力是内在的,

不仅仅在个体的水平上,而且在一切文化的历史上同样进行着这样的奋斗,它会引导人们和种族超越自卑,不断进步

竹子的生长过程就是在追求卓越,同样的植物,4年的时间不论是杨树、柳树,甚至是果树,大都长的枝繁叶茂、高大挺拔,或者已经是硕果累累。

在第5年时,其他的树木的变化相对不大的情况下,竹子却发生了质的飞跃,它用了很长的时间内驱和超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理人在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一列的磨练和捶打,

内在的自驱力追求优越感的能力,让他们敢于去克服眼下的困难,他们在一次次走出困境的时候,都是一次次积累的资本。

虽然他们在短期内可能无所建树,但当累积到一定程度,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这时候就达成了一种追求卓越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非让年轻人没事去追求苦难经历和自虐,而是想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从其中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己的思维认知,也能够把握机遇,做好积累的工作。

记住,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量的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竹子定律:厚积薄发

苏东坡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厚积薄发来诠释竹子定律再合适不过了,在年轻的时候“博观”扩大自己的眼界和接触面,“约取”在经历中获得自己有益的营养。

在人生中不断的积累各种知识、经验和人际,等到某时某刻就能发挥出来。

纵观我们中国历朝历代,大多史书、小说等著名作品的作者,成书立传的历程,都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比如汉朝历史学家司马迁,他年轻时候遭遇了很多事情,并且承受了身体的痛苦和精神方面的屈辱,

但是他依然坚韧不拔,不断学习和积累总结,总会著成了千古一书----《史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还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三国演义》的作者施耐庵,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人的“厚积”的努力。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时常感觉“心累”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心累是个体对生活压力的主观感知,相对与身体的劳累,心累的影响更加持久。”

但是要明确一点的是,当你感觉心累的时候,也许正是你由竹笋蝶变成高高竹子的一个过程,调整一下,也许你离成功已经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