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深度学习学思并肩共研成果

4月17日下午,第四场研修活动以“全省深度学习教改实验优秀成果分享”的形式开展。与以往成果展示活动不同,本次展示活动形式非常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珠海市第十三中学陈培亮、江门市第一中学文羽华以及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武琴三位老师向大家分享了深度学习研究成果。

三位老师分别从“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实施”、“深度学习的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三个方面,阐述了各自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及成效。三位主讲教师的课题研究内容充实、角度创新、成果丰硕,给与会老师带来很多启发和收获。

本场活动由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化学教研员杨东升老师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果分享

01

新时代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实施研究

珠海市第十三中学的陈培亮老师分享的成果是《深度学习理念下初中化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开发和实践——以 <饱和溶液> 为例》。陈老师首先界定了课题中的重要概念“深度学习”及“育人价值”。陈老师认为“学科育人”不仅包含“思想品德”的教育,还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种优秀精神、品格的培养,并提出本课题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是什么;二是如何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实现育人价值;三是育人价值的效果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陈老师以《饱和溶液》教学为例展示化学课程育人实践过程。通过分析本课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而确定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一是改进实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通过不同类型证据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三是以问题驱动,活动为载体,开发课程育人的价值。陈老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驱动性问题:食盐(或蔗糖)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学生课前完成家庭实验,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感性认识资料。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饱和溶液”概念的初步构建,提出问题“请尝试说出饱和溶液的定义”,大部分学生答案是“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是饱和溶液”。陈老师紧接着再抛出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溶质溶解?”学生容易想到“加水”“搅拌(或振荡)”“加热”等,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验1:往有固体未溶解的溶液中加水,固体溶解。实验2:加热固体未溶解的溶液,固体溶解。实验3:将实验2所得溶液放入冷水中,有固体析出(结晶)。

通过系列证据,修正学生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中不能溶解溶质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通过以上三个实验和海水晒盐的视频,促使学生认识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陈老师又借用了“水墩墩”模型形象地表征出“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最后,再借助“水墩墩”模型和“KNO₃ 饱和溶液中加入高锰酸钾”的实验,让学生继续完善“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到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下,不能溶解某溶质的溶液,且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老师通过改进实验,呈现不同类型证据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进阶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指导学生如何收集、筛选和处理证据。此外,还设计了过程性评价量表,在每个环节都根据学生具体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和育人效果进行实时监测。陈老师通过实验改进,逐层剖析“饱和溶液”概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进阶认识,并通过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善于发现,执着探索”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育人价值的渗透。

02

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江门市第一中学的文羽华老师给与会老师带来《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价——以 <化学能与电能> 为例》的研究汇报。文老师从如何设计活动去评价学生的深度学习程度,如何根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设计、实施改进课并对比改进前后的学习效果,以及今后的评价研究建议与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展开详细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老师先从课题研究成果出发,介绍了研究获得的高中化学深度学习评价活动设计与实施模型。遵循该模型的路径,根据基于SOLO和化学学科能力的深度学习评价理论模型,设计了《化学能与电能》主题的评价理论模型和高一《化学能与电能》的深度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标准对原始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表现分别进行编码、数据统计及分析,得出原始课中教学设计任务和学生学到内容的结构化程度、教学设计任务和学生表现出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发展程度。根据原始课数据中体现的问题,从教学任务的设置、实验操作、模型提炼和问题优化等角度提出了反馈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老师根据建议对课进行改良并实施,再次根据评价标准对改进课的教学设计和学生表现分别进行编码、数据统计及分析。发现改良课在深度学习任务数量、学科能力发展水平和知识内容结构化程度等方面都比原始课要高。但该数据结果也显示,改进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量的关联结构水平的推论预测任务在教学中依然没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价值。文老师针对该问题从学科认识角度给出教学建议,对于那些原本设置不符合学情的任务,要提供特定角度或者暗示角度,对于学生已经有一定认知角度的任务,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给与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在分析探讨过程中逐渐把概念辨别清楚,把知识结构化,把思维关联系统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文老师分享了今后的评价研究发展方向:如何设计出能适用于即时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框架,如何能让评价框架的具体标准更严谨、更科学、更客观,如何能评价出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03

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惠州市惠阳中山中学武琴老师带给老师们的成果是《中学化学深度学习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她从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老师首先对“深度学习”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概念进行介绍,并揭示课堂学习活动存在浅层化、碎片化、形式化等现实问题。继而,武老师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三代活动理论发展模型”的演变,并将“学习活动理论模型”具体化,构建了“深度学习课堂学习活动理论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方面,武老师提出了四大原则:人本性原则、真实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与挑战性原则。其中,挑战性原则要求学习活动具有新颖性、多样性和持续性。武老师指出,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有活动主题、活动程序和活动评价三大要素,可从目标确定、创设情境、持续启发式提问与课堂深度互动等方面来设计课堂学习活动。此外,武老师结合高中化学的具体实例,分享了基于“模型认知与建构”主题式概念和理论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三维建构”的元素性质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数字化实验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以及“3×6”问题解决式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课堂学习活动实施主要由分析、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改进四个阶段组成,武老师以《化学反应的限度——汽车尾气处理》为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她对课标、教材与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课堂基本结构,根据课堂基本结构特点选取“3×6”问题解决式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根据课堂学习活动设计的四大原则细化课堂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对学生的深度参与以及师生互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武老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教学成绩分析等方式对实施效果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位老师分享的研究成果非常精彩,与会老师们全情投入,认真记录,收获匪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交流研讨

在交流研讨环节,与会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下午的研修感受。老师们非常感谢省教研院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对三位老师在研究上的深钻精神和取得的扎实成果纷纷表示敬佩。老师们也对自己提出了要求,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进一步应用和推广培训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程俊老师对下午的活动进行总结。程俊老师对三位老师分享的内容给与了高度肯定。程老师建议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学会“发现问题”,能够变教学中的“问题”为“课题”。课题选题尽可能就某个教学难点展开深入研究。课题研究要扎根于课堂,研究成果要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应用于教学实践,指导教学实践,要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编辑:广东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