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初年,察哈尔右翼镶蓝旗的察罕营(今凉城县厂汉营),与杀虎口长城一墙之隔,这里已是“走西口”商路上的一个繁华集镇。往来晋商的驼队、草原垦荒的农户大军,清晨从山西右玉北出长城,一路跋涉,傍晚刚好走到厂汉营。

有一天,一位来自山西榆次的中医大夫来到下察哈尔背(现在的厂汉营)。这位被人们算称为“王大生生”的距中。已在包文,张家口一带行医多年,是许多蒙古族牧民和汉族百姓心目中的名医。王先生已年过半百,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一处理想的地方際留下来,开馆坐堂,继续自己治病救人的事业。

王先生本名王吉天,是山西榆次人,祖上数代行医,在当地扶危济困颇得赞誉。榆次南接太古县,是晋中地区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自古以来,山西就是名医辈出,在明清宫廷御医当中将近有一半来自晋中太古,因此有“天下名医出太古”之说。王家能在晋中这个名医辈出的地方世代行医,一定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医学造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马头山到岱海之滨,再到蛮汉山。走西口初期的宁远(今凉城)地区,已经陆陆续续有很多山西来的农户在这里开荒垦田。厂汉营的叫法来自蒙语“察罕”,早在康熙年间,这里就形成了旅蒙商互市交易的市集。康熙十年(1671)后,口外始行开垦,厂汉营聚居的内地民众日益增多,大小字号、买卖商铺林立。

王先生来到厂汉营后,见这古镇人商两旺,于是决定暂留在这里行医治病。一天,王吉天在镇上行医时,偶然遇到一位在草原上行医的蒙医喇嘛。这位蒙医同行告诉王先生,在马头山和蛮汉山一带的山区盛产一百几十种中医和蒙医常用的药材,而且药效特别好。于是王吉天跟随这位蒙医踏访山林,一面采集草药,一面交流医术,探讨研究中蒙医药结合治疗草原常见的风寒湿痹等疑难杂症的方法。

之后,王吉天便正式在厂汉营这块他心目中的“宝地”定居下来,并开了一家名为“崇德堂”的诊所,后来又雇人开荒种田,开设粮坊和酒坊。王吉天医道精湛,医德又好,不分贫富,不摆架子,只一心为人医病。于是,大家都尊敬地叫他“王先生”“王大先生”。

厂汉营地处塞外,气候寒冷,地气潮凉。农工、牧民长期居住在蒙古包和木架工棚里,不少人患上了风寒湿痹、筋骨关节疼痛、脾虚胃寒等症。在那个年代,塞外一带缺医少药,王吉天看到这种情况,决心研制灵丹妙药,以解除当地百姓疾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四年(1739),王吉天先生在精研中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用药经验和自家行医心得,配用67味祛风除湿健脾补肾的道地药材,添入纯粮白酒等辅料,制成药酒。药酒制成后,王吉天先给他的雇工们试服,结果半个月左右患者病情就大有好转。于是,崇德堂的药酒能治病的消息传开了,前来求助买药酒的人也越来越多,这药酒便是鸿茅药酒的前身。

王吉天的后人世代经营鸿茅药酒,由于药酒的配方制法保密,只传嫡亲长子,作坊工人也无法窥探其秘,使得它在外人眼中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鸿茅药酒配伍用药繁多,人们只见王家采购上百种药材,于是红毛酒是用一百几十种药材配制的说法也在民间传开了。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崇德堂的王家后人开始罐装销售鸿茅药酒。民国元年(1912),崇德堂诊所转化为隆盛荣商号,开办专门的制酒作坊生产药酒,采用壶装销售。每壶24两(一斤半),价格1.2元;每壶12 两,价格7角。在民国时期,绥远手工业者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一般在3—6元之间,可见当时红毛酒的价格之昂贵。

  “好水酿好酒”

“好水酿好酒”“名酒必有佳泉”是酿酒业界的共识。“两山夹一水”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凉城有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水质优良。凉城老辈都说,过去厂汉营酒坊产的酒好喝,关键是那口井的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厂汉营的鸿茅药酒老字号旧址,至今还保留着王吉天当年打下的一口水井。根据当地老人讲述,过去在厂汉营这个地方,想要打一口好水井并不容易。在乾隆初年,厂汉营镇上曾一连打了七八口井,要么就是五六丈深都不出水,要么出来的水浑浊苦涩,碱性很大。

王吉天开设酿酒作坊后,第一桩要事便是打井取水。他请来了一位先生,想在自家院内打一口好井。这位先生在院内东转转西看看,选定了院内东侧靠南的一所吉地。选好位置后,王吉天就找他给看过病的熟人开始张罗打井。来的七八个人都是长期接受王吉天治疗的患者,大伙儿齐心协力,几天工夫就打下两丈多深,等打到第三丈时,只见泉水喷涌,水头特别旺盛。一尝之下,井水分外清爽甘冽。

现今,鸿茅药酒的基酒酿酒之水,取用自岱海盆地的地下水水脉,经检测富含锶、锂、硅、硒等17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水质甘醇清冽,大量的矿物质可助药性发挥,加上现代高科技的纯化处理,是酿造鸿茅药酒的上乘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