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真是瞬息万变,去年这个时候,传统汽车厂商还在比着看看谁的电动化计划更激进;一年后,“西方国家放弃电动化”的舆论已经铺天盖地,奔驰、宝马、凯迪拉克、福特等厂商纷纷来了一波“猛回头”,又转过身去折腾燃油发动机了。

不过大众汽车似乎是个例外,5月13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从73.56亿元增加至138.56亿元,涨幅高达88.4%。大众汽车持有75%股权,出资金额为55.2亿元。

大众汽车,算是就认中国市场了。

汽车圈子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的丰田,中国的大众。这句话的意思是,丰田更加注重全球市场,而大众则与中国市场深度绑定。巅峰时期,中国市场贡献了大众40%的销量,“中国的大众”并非虚言。

实际上,大众在中国市场上的新能源销量并不算太好。2024年4月份,南北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加在一起,累计销量也就是1.3万辆,跟中国一个普通的造车新势力差不多,但这并不影响大众的投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增资的大众安徽,2017年才成立,2020年大众第一次增资,这两天的增资则是第二次。事实上,大众安徽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款上市的新车,但在大众汽车的规划中,它却是与南北大众并列的“中大众”,专注于新能源汽车。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疯狂砸钱,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自身的新能源转型。数据显示,1-4月份一汽大众与上汽大众加在一起,累计销量仅为85万辆,尚不及比亚迪一家的销量。对于电动车,大众似乎已经把“宝”都押在了中国市场上。

除了亲自上阵之外,大众汽车还与中国本土厂商进行了合作。2023年7月份,大众汽车以7亿美元的价格,购入小鹏汽车约4.99%的股份。

这些合作都着眼于新能源汽车,大众在这一面向当下和未来的赛道热情一点都不亚于国产厂商。在丰田、福特、奔驰纷纷对电动汽车重新观望的时刻,大众却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一路狂奔。

大众对中国市场的情有独钟充满了历史渊源。

燃油车时代,很少有哪个跨国厂商不看好中国市场。但到了新能源时代,大众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依然不变,这就需要点特殊的勇气了。

大众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电动汽车是未来,中国占据了全球60%的新能源市场份额,而且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也在逐步提高,4月份时已经突破50%的临界点,除非完全不想搞电动汽车,否则传统厂商必须要在中国市场扎根。

有供应链、有市场需求、有合作伙伴,还有产业政策的强力推动,中国市场几乎是各大厂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天选之地。要知道,中国市场之外的其它市场,合起来也就是占了三成多的份额,与其在全球市场拼红海,不如在中国市场奋力一博。

除了对中国市场的热情之外,大众坚持在华布局电动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值得一拼。

与丰田、福特、本田等厂商不同,大众在中国已经完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布局,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旗下的ID.系列车型共有6款,而且新车型还在不断推出,虽然销量并未达到预期,但它至少搭起了一个班子。先搭台,才能唱戏。

与大众庞大的体量和投资额相比,ID.系列车型的销量可以说是不值一提,它在中国市场上挥剑吆喝好几年,却只有一个造车新势力的销量规模,这确实有点难堪。

但大众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并非没有胜算,2024年4月份,大众ID.3月销量突破6000辆,大众ID.4 CROZZ月销量也突破了3700辆,都已经挤进了主流市场。随着大众的持续投入,ID.系列还会有更多的车型实现突破,这个时间可能会比较长,但大众并非等待不起。

从三电技术上来看,大众旗下电动车不存在什么问题;它只是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方面表现一般,技术积累不够,但完全可以通过合作以及自主研发来弥补。大众的研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不过船大难掉头,需要一点点时间而已。

事实上,大众的转型之路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传统汽车厂商想要转型,基本上都是这个模式。但大众贵在敢于坚持,它在燃油车市场上依然呼风唤雨,可以为转型提供足够的支撑;同时它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权重也在不断提升,现在的大众,只是需要一款真正的爆款车型而已。

可以回想一下,三年前的比亚迪,也是靠着比亚迪汉一炮打响,最终成功实现转型;大众在中国市场上砸了这么多钱,也许那个期待中的爆款车型已经在路上。

目前来看,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上的转型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怎么样,它都要先入局,进入中国主流市场,然后才能实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