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为了赚钱,创造了“双十一”、“一颗恒久远”、“双十二”、“疯狂星期四”、“超级星期五”,还有地产+名校、名媛、轻奢、诗和远方...

在教育培训市场,商家同样运用了类似的营销策略。

他们深知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通过广告、讲座、公开课等形式,传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提高竞争力,从现在开始”等观念,引发家长的共鸣。

这种焦虑感一旦被激发,家长就会更加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而商家推出的课程和培训项目恰好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西安某机构就推出一款“未来领袖培养计划”的解决方案,宣称能够全面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领导力和社交技能。

不仅有知名专家背书、还有常青藤学校学生现身说法的成功案例。

最后,商家再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夸大课程的效果,搭配限时优惠、团购优惠等手段,放大家长的焦虑和占便宜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容易忽略理性判断,从而支付高昂的费用。

此外,商家还会通过建立家长社群、举办家长会等方式,营造一种集体参与的氛围。当家长看到其他家长都在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课程时,自己的焦虑感也会被进一步放大,从而产生跟风的心理。

这种群体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长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过度消费的陷阱。

哈哈,中产阶级在哪个国家都是接盘侠,因为两头都割不动,所以割起来的花样也是最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西安一对收入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固定的剧本是这样的:

买学区房——孩子上好学校——孩子学钢琴、马术、棒球——孩子去研学和社交——考上985——继续深造——进大公司当白领。

最后孩子说自己不婚不育保平安。

因为富人掌握潮流,中产只会模仿。

现代工业社会,生产力极度发达,特别是中国已经成了发达国家粉碎机,连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也能一颗一颗给你摘下来,更别说普通消费品。

这些年,钢琴、骑马、户外登山、海钓、滑雪,小时候听起来很贵很贵的贵族圈子运动,消费门槛是一降再降,连LV包也在地铁上随处可见,最新款的苹果Pro版本在夜总会小姐姐手里几乎成了标配。

我摸了摸自己的华为P30,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等P90出来的时候再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以钢琴为例子,50年前是贵族的象征,30年前那都是富家小姐的象征。现在呢?

我两个男同事家里都买了钢琴,平时也是自己弹弹自娱自乐。

普通家庭的小孩子成长,就和我们以前玩游戏一样,都是从「新手村」里出来,经验全都基于父母。

对兴趣班这件事,讲真的,80后小时候也没上过几个兴趣班。

未来收获有效的“经验包”,我问了一圈花了十几万报兴趣班后的家长,听了听过来人讲经验,主要目的就是:

给贵贵的兴趣班找平替,省了就是赚了。既要节省开支,还能不浪费孩子的天赋兴趣。

1、全脑开发、高级早教基本没用。

相当于花钱找老师陪孩子玩了,一个老师带上几个孩子,一小时150左右,有这时间网上买点儿童智力玩具、感统训练材料啥的,效果也挺好的。

2、钢琴、架子鼓、街舞啥的,普通孩子都可以不学。

小孩子看见了就想上去玩两下,在孩子眼里这些更多是个玩具不是说孩子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学,好多是上了两节课就等着课时到期,浪费了。

”学钢琴时候很积极,退费时候抱团投诉。“培训机构和老师也挺无语的。

我倒是觉得这样的选择特别好理解,钢琴古琴这些乐器,一般人学一阵子就看出来是不是那块料了。

西安一个宝妈逼着女孩学钢琴,还要学跳舞,然后就是钢琴和舞蹈的各种考级,花了十几万吧,终于女儿在青春期遇到更年期的时候摊牌了:

以后也不想走这个道路,感觉太辛苦了,非要逼孩子学,考虑再练个小号吧。

与其一练就鸡飞狗跳,长痛不如短痛,早点结束对大人孩子都好,都是成年人了,退费退课这块双方按合同执行就好。

有这钱还不如去游乐场充个会员更划算。

3、少儿编程现在特别火,从各种视频流推送、电梯广告上就能看出来。

西安一个硕士宝妈让我给介绍个编程班,我就给推荐了我们的入驻企业,完了我就问选择儿童编程的原因是什么?

聊了一会才明白,无非也是冲着“AI智能”、“人工智能”、“逻辑优势”、“算法时代”等高大上的词,希望孩子能跟上时代。

西安一个名校老师也给我说过,现在的热门课程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冷门课程,就像十几年前的热门专业现在都变成了冷门一样。

而且,少儿编程学的内容很浅,日常也基本用不上。

最主要的是孩子眼睛还在发育期的时候每天对着电脑等工具还会影响视力,得不偿失。

中高考比拼的永远是数理化优先。

4、儿童美术现在都升级了,叫感知艺术、创意思维训练、启蒙艺术熏陶等等。

有时候家长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基本都会首选绘画,入门也比较简单,费用也能接受。

但实际上,是否需要报绘画班要看孩子有没有天赋,毕竟“照葫芦画瓢”容易,创作却是很难的事情。

如果都是涂色、填鸭,家长买好画具和颜料,在家画也一样,有妈妈在旁边,小朋友画的更开心。

真正的艺术启蒙不是这样的培训班,应该重视自由想象。

5、拿名次的项目,谨慎点。

像什么唱歌、跳舞、播音主持、少儿模特等等,挺难量化结果,只能量化课时。

后面如果参加各种比赛,少不了要交报名费、服装费、冲刺费啥的,最后参赛评委说谁好,就是谁好。

好多家长给孩子报这类班,就是为了以后能参加各种比赛拿个名次,后面能有机会考试加分。实话说,普通家庭的孩子,真有参赛加分永远轮不到咱们。

除非以后孩子从事相关专业,否则花大把钱和时间练出来的这个手艺,一辈子未必有几次展示机会。

不过再看看现在广电系统从上到下的工资待遇,连央视主持人都跑出来好几个了,不学也罢。

从我观察的经验看,小孩子出来参加活动或者玩都是为了找存在感和成就感。

别以为存在感和成就感是成年人才想要的,小朋友们比拼谁的玩具多、谁家的房子大、谁的爸爸是P9,都是找存在感和成就感。

如果孩子在书法、钢琴、体育、绘画、编程等等各种兴趣班里找不到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时候,就会在游戏里寻找。

这时候如果是兴趣班和游戏来争孩子的注意力和时间,肯定是游戏获胜。

孩子小的时候会非常好奇,对任何活动都会有点兴趣,但仅限于有点兴趣,因为所有有效果的兴趣培训班,底层逻辑都是:

能激发孩子兴趣、孩子愿意坚持学。

只要搞清楚这个逻辑,再加上家长主动督促,效果就挺好的。例如亲子阅读,每天半个小时的亲子阅读,选一些好的书读给孩子听,后面再让孩子给你讲,效果也挺好的。

普通人最划算的投资,还是带小朋友阅读和户外活动。

国家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教育公平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的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劳动力。

同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也参与了社会阶层的分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电影《起跑线》里,有一个穷人的父亲看的很明白:

“有钱人不会真心的让穷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穷人的孩子如果阶级提升了,那么谁来伺候你们这些老爷们呢?”

教育的阶级性就体现在此,我国的高考制度还算是公平的,以前高中的教导主任就讲过:

分数是最公平的,有钱人家庭和没钱的家庭都是一个门槛。

再看看欧美的经营教育,给足赞助费也能上名校,几乎是把底层的上升通道堵死了,当分数不是唯一入学标准后,贫富差距会让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得教育资源上出现集合级的差距。

在西安,远离「教育投资」的陷阱,就跑赢很多人了。

分享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盘活等商业地产经验、写方案、做策划,关注西安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