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不是个东西,要是他死了,就是她杀人!”

13年前,云南有一位女大学生不顾父母的反对,自愿成为一名骨髓捐赠者。

后来, 她成功的匹配到了一名身患白血病的患者,并且不顾生命危险的为他捐赠手术需要的干细胞。

可谁知,病患得救后,他的家属对于这个救命恩人却没有一丝的感激,反而还利用舆论来攻击她,这是怎么回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一名骨髓捐赠者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被教导要心存善意,可是当善意无法得到善意的回馈,甚至招致恶意中伤时,不免令人心寒。

2011年,云南一个普通的年轻女孩李春玲就经历了人生中最不平凡的一段际遇。

因为出于单纯的善心,她选择捐赠骨髓救治陌生病患,可谁曾想,这份无私的大爱竟惹来了别有用心者的诬蔑谩骂,让一颗缓缓绽放的善心在凛冬中遭受了无情的摧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名普通女大学生,李春玲的成长历程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但是就在平凡的经历里,她对生命的热忱已在内心慢慢酝酿。

小时候,家境贫寒让李春玲早早领悟了生活的艰难,每逢父母身体抱恙,家中所剩无几的积蓄就会在一次次的就医中渐渐消耗殆尽。

看着父母憔悴的面容,李春玲的内心总是充满了无助和痛惜。

“如果我当了医生,就可以让爸爸妈妈看病不花钱,他们也不会那么辛苦了。”在青春期时李春玲的脑海里,这个朴素的愿望使她开始对医学产生关注和好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大学后,李春玲选择就读于医学专业,在见识了无数白衣天使们的专业和贡献后,她对这个职业的向往就愈加浓烈。

不仅如此,她还希望自己能为整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更多濒危生命。

大一那年,一辆驶入大学校园的献血车引起了李春玲的注意,她上前咨询后了解到了中华骨髓库的事,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梦想的捷径。

“要是我也加入到捐赠者的行列里,说不定将来就能为别人赢得生的机会。”听完宣传员的讲解,李春玲心中顿时升起了一股冲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怀着未知的恐惧,但是李春玲还是毅然加入了这支“生命侠”的大军,正式登记为一名骨髓捐助者

这是一份看似平凡的选择,却彰显了李春玲对拯救生命的热忱与执著,在默默地等候了近两年时间后,一个让她意料之外的电话打了进来。

选择捐献骨髓

“您好,这里是中华骨髓库,我们找到了一位与您配型成功的患者,请问您是否愿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通突如其来的电话犹如惊雷般炸响在李春玲的脑海里,她差点忘了,自己曾在前段时间登记成为了骨髓的捐赠者,接到电话之后,李春玲除了内心狂喜外,更多的是手足无措

“我真的准备好了吗?捐赠骨髓,是不是真的意味着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忐忑不安,纠结重重,李春玲一时半会竟有些做不了主了。

最终,她只能向父母求助,意料之中,父母的态度是坚决反对

“你疯了吗?凭什么要为一个陌生人去赔上自己年轻的生命?太危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孩子的亲生父母,他们属实不理解孩子为何要去给一个陌生人捐献骨髓,再加上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太了解,只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不能让孩子去。

可是,李春玲每当想到有人可以靠着她的捐赠挽回一条生命就无法做出放弃的决定,尤其是在听到那家人的情况之后,她便更加不能见死不救。

于是,她主动说服了父母,再三向父母保证自己不会有事,虽然李春玲的勇气和信念最终赢得了父母的理解,但他们依然无法放下心中的一万分担忧。

“你真的很勇敢,但是我怕我会失去你。”母亲搂着李春玲,泪水已顺着面颊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舍己为人的大爱,令人动容,可未知的风险也让人生畏,李春玲是否真的有勇气和决心去完成这次捐赠?还是会选择放弃?

突发意外

捐赠骨髓远非想象中简单,李春玲需要做大量术前准备,比如注射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的药物,一系列紧张繁琐的步骤,仿佛是对当事者耐心和勇气的一次次考验

好在李春玲一路走来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深受医护人员的好评,“一个孩子能做到这种程度,真的很不容易。”就在手术前夕,工作人员对这位坚强女孩由衷地表示钦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手术一开始也是一帆风顺,医生已成功提取到了一部分宝贵的造血干细胞......

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袭来——病床前的血液回流设备罢工了!本应回输给李春玲的血液阻滞在了输送管道内,眼见着这个年轻姑娘就快要失血过多,在场的工作人员都陷入了慌乱。

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举措,故障很快就被排除了,李春玲也脱离了危险

这个突如其来的事故让她的体力大损,可病患还在等着骨髓救命,于是医生建议她应当进行第二次手术,以采集更多骨髓完成捐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李春玲这时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选择——她放弃继续捐赠!

原来,面对身体承受了一次高强度手术,她已是体力不支,所以当医生提出第二次手术建议时,怀着母亲的心的李母怎能忍受女儿再度承受这种危险?她哭喊着要李春玲彻底放弃捐献

而李春玲也被刚才的情景吓到了,死亡的恐惧笼罩着她,让她没有勇气再经历一次。

再加上李春玲的父母出于对女儿生命安全的顾虑,一直在苦苦哀求李春玲放弃捐赠,所以她才最终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是这样的决定也意味着已经被推入手术室等待救援的病患就只能用李春玲刚才捐赠的一小部分干细胞进行手术,因为病患已经做好了的术前准备,不能中途放弃。

听到这个消息,本该对这个捐赠者心存感激的患者家属,却选择了另一种极端做法——舆论压力

患者家属首先找到媒体,极尽煽风点火之能事,对李春玲及家人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击和造谣生事,字字句句都是对这个善良女孩最大的伤害

“她就不是个东西,要是他死了,就是她杀人!”“这样见死不救的人,配不上白衣天使的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理智、片面的舆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滔天巨浪,层层推进,渲染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身攻击,一时间,这个曾经阳光灿烂的女孩成了整个社会的靶子。

管后来病患的手术很成功,这场舆论也依旧没有停息。

深陷舆论

舆论是把双刃剑,它选择性无视了李春玲已付出的努力,也无视了患者得以起死回生的事实,更不用说,一次医疗意外差点就夺走了她稚嫩的生命,就连亲人都被牵连在舆论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多少人能够想象得到,一个普通大学生为救一个素未谋面的病人,能够不惜暴露自己在死亡边缘徘徊?

但是这份大爱无私,却没有得到患者家属的丝毫尊重和感激

就在谩骂接踵而至时,还有一部分人理性地为李春玲伸张正义:

“这不是道德绑架吗?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你们谁会不顾亲人的哀求,选择救助一个陌生人?”“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慢慢地,理性中肯的声音扭转了舆论,让滚滚而来的谩骂渐渐消弭,社会对这件事的评判也逐渐回归中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少网友呼吁,应当尊重李春玲的 “雷锋精神”,这是中国社会仍在孕育的新生的善意之苗,是需要被呵护和赞颂的。

一个普通大学生怀揣一颗救死扶伤的赤子之心,自愿加入捐赠者的行列,甚至不惜身家性命去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无比高尚和值得钦佩的

即便在捐赠过程中出现了意外阻碍,李春玲也尽力地为患者贡献了一部分宝贵的骨髓造血干细胞

患者的康复离不开这份来之不易的馈赠,却用了卑劣的诽谤反过来伤害了李春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啻是对善意的重创,若是任其蔓延,社会哪里还会有人敢于去实践这样的大爱呢?作为一个文明有序社会,我们有责任保护“雷锋精神”,而不是将其践踏

结语

回看这段恩怨纠葛,今年已经是事件的第13个年头了。

岁月如梭,曾经的阳光女孩已步入而立之年,不知她现在是否还会想起这段经历?

尽管患者家属至今未曾正式向李春玲道歉,但理性的声音最终还是让公平正义得到了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做个好人很难”到“善莫大焉”,这个道理我们一直在学习和践行,曾几何时,我们的社会就像一个被锁住的牢笼,令人们对“雷锋精神”望而生畏。

直到有一个人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捅开了这层阻隔,让阳光重新洒满每一个角落,这个人,就是李春玲。

让我们从李春玲的事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涵养善意,用同理心看待世界,坚持正义,勇于为正道而发声,宽容他人,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光亮......这不仅是对李春玲等先行者最好的祭奠,也是对彼此的自我期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伤害早已过去,但善意的力量永不停息,就让我们以这段经历为师,以李春玲为楷模,继续将“雷锋精神”的火炬传递下去,唯有如此,人间大爱的光芒才能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