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关于人,最近看到一句很贴切的话:

我们是习惯的集合体。

细细品味这句话,会发现,说得太精准了。可不是吗?我们就是各种习惯的集合体啊。比如思考习惯、说话习惯、做事习惯。

说起做事习惯,可能,我们的做事习惯,连自己都未察觉。

早上把被套、床单等放进洗衣机时,习惯性地抽了张防串色洗衣片进去。等放进去之后,才回过神来,被套和床单似乎并不需要防放串色洗衣片?又把放串色洗衣片拿出来了。

回过神的那一刻,这句“我们是习惯的集合体”,就那样在脑中回想着,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加深了一点。

这句“我们是习惯的集合体”,来自《习惯背后的习惯》,读书名好像有点像绕口令的感觉,但看过书中的内容之后,会理解这个书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习惯背后的习惯》,是澳大利亚卢克·马瑟斯从不同角度分析习惯的一本书。读这本《习惯背后的习惯》,有2点让人深刻印象。

用词的区别

在分析“习惯”这件事上,卢克·马瑟斯提到2组词语的使用,让人眼前一亮。

关于匮乏感与好奇心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的一种习惯,最初的动力是因为“匮乏感”,不好意思,想要改变的习惯,往往会走向失败的结局。

但换一个角度——“好奇心”,就能迎来不同的结局。

为什么?

“匮乏感”与“好奇心”,是“被动”与“主动”的区别。“匮乏感”是由内心的“被动”推着去改变一种习惯,一个人内心的“匮乏感”,又怎能轻易满足呢?只会让人越陷越深。

但“好奇心”不一样,“好奇心”是内心做事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自发的,“主动”的。

一个人“被动”做事与“主动”做事的状态,怎么可能会一样?

所以,如果想要建立一个新的习惯,带着“好奇心”,带着“主动”的状态去做,往往会有比较好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触发与信号

卢克·马瑟斯在《习惯背后的习惯》里,还分析了“触发”与“信号”两个词,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触发”这个词,在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中会出现,看得多了,确实会让人从内心有些抵触。如果不是卢克·马瑟斯的分享,可能还没发觉这种不易察觉的差别。

将“触发”换成“信号”一词,内心的抵触感就消失了。像卢克·马瑟斯说的,“信号”的说法,给“好奇心”预留了空间。

有时候,当我们停留在一个想要改变的习惯上太久,也许要考虑下,是否有什么样的用词让人从心底抵触?换一个词,换一种说法,也许就会有不同的走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个问题思考人生

《习惯背后的习惯》里,卢克·马瑟斯分享的两个问题,能缓解人的焦虑:
• 看过去
• 看未来

看过去,问现在的自己:有什么是现在的自己,想要感谢过去年轻的自己?
看未来,问现在的自己:年老的自己,会感谢现在的自己什么?

这两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藏着大大的人生智慧。想想过去,想想未来,走好当下的每一步。

写在结尾的话

我们是习惯的集合体,在习惯的背后,有着值得细细探究的习惯。

了解习惯,分析习惯,不是让习惯做我们的主人,而是我们做习惯的主人。

Hi~我是弥小木
家有两娃,一儿一女(小学生+初中生)
佛系养娃的沪漂老母亲~
孩子们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挑战课题。
老母亲一边学习怎样当妈,一边保持自我的成长。
分享女孩&男孩养育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