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气温回暖,艳阳高照,兴致勃勃地你久违的决定和朋友外出踏青。经过一天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心满意足回家的你忽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在大声呼唤妈妈救命后,发现身上有一颗肉眼难以发现的小黑点,妈妈告诉你,你这是遭了“草爬子”了。

草爬子是一种通俗的称呼,它还有一个更官方的名字——蜱虫。

被咬过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八足硬壳小虫的特点就是会吸血,在没有吸血时往往只有米粒或芝麻大小,而吸血后身体会膨大变圆,看起来就像长着腿的葡萄干[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吸饱血身体可以膨胀到原来的1.5-到250倍 / 图虫创意

国内几乎没人能逃过它的魔爪——我国分布最广泛的三种蜱虫(长角血蜱、中华硬蜱、微小牛蜱)就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包含了华中、华东、华南和西南等省份。仅是长角血蜱这一种蜱虫,就可能影响到1140个县的5.88亿人[2]。

在内陆地区,蜱虫对人的感染呈季节性,通常在春季和夏季就会逐渐活跃,6-7月是你们“偶遇”的高峰期,而在邻近海洋比较潮湿且长期温暖的地区,蜱虫则几乎全年都比较活跃[3]。

蜱虫通常会潜伏在你活动范围附近的植被上(如树枝顶端或草尖),通过你的呼吸、体味,或身体的热量、水分和振动来锁定你,将前腿以与昆虫触角相同的方式伸出,静静地等待你的经过[4]。

没有人会一直等你,但蜱虫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喜欢在阴凉的草丛、树木等环境栖息 / 图虫创意

一旦时机成熟,它就会迅速附着到你的身上[1]。在“吃”你之前,蜱虫还会在你身上徘徊,寻找最容易“下嘴”的地方——目标通常是耳后、腋窝、腰部、大腿内侧、腿窝等皮肤较薄且比较隐匿之处[5],确定“作案地点”后就一直“藏”在那里,只要不被发现,它们进食的时间甚至可以持续2-15天[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年蜱虫只有米粒大小,有时看起来就像一个比较大的痣/ 图源博主@此念一生,已授权

真的有人被咬了还完全发现不了吗?

据BBC报道,一位女士在出游时被蜱虫叮咬,两周后感到身体不适,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被蜱虫咬了[7]。

这么久才发现,并不是因为她粗心大意,而是蜱虫确实有本事——在吸血的准备阶段,蜱虫将口器插入人体皮肤,其唾液腺分泌的物质会在穿透过程中进入宿主体内,其中就包含了麻醉剂,会减少叮咬过程的疼痛感,让人感觉不到叮咬的过程,可谓“偷感“十足[6]。

一般人会觉得,这么小一只虫子,被咬了拽下来活活拍死就行,那就错了。

蜱虫在咬你的时候,还会分泌一些粘合剂、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蛋白分子、 抗凝血因子等一系列物质,这些物质会作用到宿主伤口处用以辅助固定,也就是说,蜱虫在咬你时传递的分泌物不仅会麻痹你的感知,还会将口器牢牢“粘”在你的皮肤上,难以剥离[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会”一头扎在“你的肉里,并把自己固定在你身上,难以拔除 / 图虫创意

因此,硬拽、用烟头烫、用杀虫剂等方法,是很难把扎在你身上的蜱虫取下来的,如果操作不当,反而会增加蜱虫体液反流的风险,从而加剧感染源的传播。所以如果被咬,还是去医院找医生拔最合适[6]。

并且,跟蚊子一样,蜱虫也是全球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主要节肢动物载体[9]。其体内可以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螺旋体、32种原虫[10]。蜱虫在进食期间不单会吸血,还会一边“吐”一边拉屎,这时蜱虫体内和身上的病毒及其他病原体会一同进入宿主体内[6]。

通常来说,我们被蜱虫叮咬后会出现一些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1],但如果运气不好,咬你的那只蜱虫身上携带有强力病源,而免疫系统较弱的你被咬之后你又没有发觉,那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急情况可自行用镊子将虫体完整夹出或者喷涂酒精使得蜱虫自行松口脱落 / 图虫创意

常见的具有致死性的蜱传疾病有蜱传脑炎(也叫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等[1]。

蜱传脑炎曾流行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林场周边,这种疾病的主要媒介蜱是全沟硬蜱,在爆发最严重的一年,平均每四个患者就有一个因此死亡[11]。

目前,蜱传脑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11],不过居住在森林,草原等常见的全沟硬蜱栖息地附近的人,每年气温回升蜱虫逐渐活跃的时候,还会收到接种脑炎疫苗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蜱虫生活在草丛、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 / 图虫创意

还有一种蜱传疾病,让肉食爱好者闻之色变,就是α-半乳糖综合征 (AGS)。

AGS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主要与美国孤星蜱有关。如果叮咬后感染了AGS,此后你如果再吃肉或乳制品,就会出现荨麻疹、恶心、呕吐全身肿胀等过敏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12]。不过大多数AGS病例都发生在美国南部、东部和中部,我国并不是孤星蜱的主要栖息地,不必过度担忧[13]。

值得一提的是,蜱虫不仅会咬你,还会咬你家的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狗被蜱虫叮咬吸血,会贫血、营养不良,严重时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 图虫创意

如果原本性格温顺的狗子突然性情大变,表现得烦躁不安,甚至连它自己都咬,那它很有可能已经被蜱虫“叮”上了[13]。并且只靠狗狗自己很难摆脱身上的蜱虫,因为蜱虫一旦附着在狗身上,就会化身“钉子户”--几乎不会分离或转移到另一个宿主身上[9]。

所以,你再打算外出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在草坪,树林等地点活动时尽量穿长袖长裤,并随身携带驱虫喷雾、涂剂等[1],并且别忘了带上狗的那份。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健康》2023年第9期.

[2] Zhao, G., Wang, Y., Fan, Z., Ji, Y., Liu, M., Zhang, W., Li, X., Zhou, S., Li, H., Liang, S., Liu, W., Yang, Y., & Fang, L. (2021). Mapping ticks and tick-borne pathogens in Chin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2(1).

[3] 董巧燕,陈菁青,王进,张睿,孙天奇,武文卿 & 邱业峰.(2023).蜱传疾病的流行病学和综合防治研究进展.实验动物科学(05),90-94.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2022).蜱传疾病防治相关基本知识要点.

[5] 宁国市人民政府.(2020).安徽疾控.认识“户外杀手”——蜱虫

[6] Parola, P., & Raoult, D. (2001). Ticks and tickborne bacterial diseases in humans: an emerging infectious threa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32(6), 897–928.

[7] BBC News. (2023). Lyme disease: Woman tries to have “normality” after tick bite.

[8] 楼怡寒,张学潮,徐海君 & 杨章女.(2023).硬蜱吸血策略及其生理生化变化过程.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06),607-610.doi:10.16408/j.1004-9770.2023.06.024.

[9] Dantas-Torres, F., Chomel, B. B., & Otranto, D. (2012). Ticks and tick-borne diseases: a One Health perspective.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8(10), 437–446.

[10] 韩焕美,张玉磊,彭健,张峰 & 张雯雯.(2021).医学媒介生物蜱虫与病毒性传染病概述.中国口岸科学技术(10),4-11.

[11] 尹德铭,刘瑞璋.(2000).对中国东北林区森林脑炎防治研究的回顾.中华流行病学杂志(05),67-69.

[1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3). Alpha-gal syndrom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3]杨代泽,司马义·吐尔逊 & 李贤龙.(2024).犬蜱虫病的群体防治.中国工作犬业(04),53-55.

作者: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