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元贬值,环球旅行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高岭之花的年代,岸田首相搞了一次环球旅行。当然,作为公务,本来国民也是无话可说的,问题是只是去挖他人墙角的环球旅行并不符合日本的利益,所以,有不少日本媒体就批评岸田,希望他能为国民多做一点有益的事。但好像有点隔靴搔痒,因为在日前岸田政府就推动国会通过了《安全许可法》。

不过,这个“安全许可”是security clearance的一种翻译,这个词还有其他译法,比如忠诚调查等。由于日文用的是片假名的音译,不清楚确切含义。日本政府曾经对日语中片假名音译词过于泛滥而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至少在政府文件中尽量使用汉字翻译让国民更容易理解。但对这项法律的片假名名称却没有微词,是不是想隐藏点什么呢?

根据数码《大辞泉》的定义,security clearance就是对能够接触国家机密的相关人员进行资格审查。也就是说,所谓的“安全许可”就是建立在忠诚调查的基础上的。这在国家机关里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手续,但在企业里,尤其是民间企业里到底有多少国家机密需要保护而要国会通过一项法律呢?由于这里的国家机密的定义不清楚,使得这项法律的意义也就很模糊了。难怪在这项法律通过的当天就有不少日本国民上街抗议,他们害怕政府会滥用这样的法律来监视和威吓国民。

岸田政府辩解说推动这项法律是要向欧美等国看起,从而扩大日本企业的商业机会。那么高唱人权隐私权的欧美等国为什么也都通过了这样可以监视和威吓国民的法律呢?目的很清楚,就是不让其他国家超越它们。在这样的目的下,牺牲人权隐私权又有什么呢?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去年出版的《不许超越—美国打压日本的教训》中引用过的一段话。

“想偷盗这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国家有很多,而为了防止这样的偷盗,业界和政府采取了一切可能采取的方法。”

“这个国家”是指哪个国家呢?而想偷盗的又是哪些国家呢?答案可能出乎我们的预料。这段文字出自1989年在日本出版的《技术霸权》一书,作者药师寺泰藏指出“这个国家”不是美国也不是日本,而是英国,而想偷盗的国家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而是美国以及法国。实际上,这段文字最早是出现在1981年杰瑞米撰写的《跨大西洋工业革命》中。此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1982年度的约翰·H·邓宁奖以及技术史学会颁发的艾德尔斯坦因奖,应该说在西方史学界具有足够的可信性和一定的权威性。

也就是说,类似用偷盗的名义指责其他国家获得技术进步的这种指责在200年前曾经出现过,在30年前也出现过,现在又出现了。但事实证明,用这样的指责来阻止其他国家发展的尝试实际上都失败了。所以,日本国会通过的《安全许可法》或许只能给国民留下监视和威吓的恶劣印象,给日本企业带来更多的不便和麻烦,而能不能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恐怕也是一种画饼,至于想阻碍其他国家的发展那就更谈不上了。(作者系全球共生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