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成公七年,晋成公病逝,得知消息的楚庄王立即出兵打郑国,在春秋时期“师不伐丧”,意思就是不能趁人家君主薨世的时候举兵伐国,即便是两国打了一半,对方国家的国君去世也得立即撤军,这就是周礼。

而这对于对外界认为的蛮夷楚国来说却是毫不在意,楚庄王就是要这么干,原因就在于,楚庄王想当霸主都想疯了,现在齐桓公死了,晋文公也没了,在楚庄王看来总该轮到我了吧,可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晋文公虽死,但余威尚在,晋国绝对不能允许任何国家挑战霸主的权威,于是出兵援郑,两国联军在柳棼大败楚军,楚成王偷鸡不成蚀把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整个郑国是举国狂欢,但唯独郑襄公的弟弟公子去疾却十分清醒,他对郑襄公暗中说道:“我们郑国如今惹恼楚国必然有亡国之祸,晋国根本不会再次来救我们”。公子去疾说得没毛病。史载:“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郑襄公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也没有办法,小国就是棋子,晋国能救郑国一次,那两次,三次,第四次呢?

对此楚庄王毫不介意,胜不骄败不馁,再次出兵攻打郑国,楚国之所以接二连三郑国,就是因为郑国处于要地,无论秦,晋,楚,齐等国要想称霸就必须控制郑国。而此时面楚庄王的威逼之下,郑国只能拜楚国为大哥,晋国此时又不干了,也出兵威逼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国夹在两个大国之间是左右为难,就这样,在短短八年之内,楚国打了郑国7次,算上晋国的4次,郑国被揍了11次。郑襄公死的心都有,昔日郑国霸主郑庄公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到最后郑国发现还是楚国国力强大,于是拜楚国为大哥。

既得陇复望蜀,楚庄王拿下郑国后又接着打晋国又一个小弟——宋国。楚庄王计划是拿下宋国后,再趁势拿下曹卫鲁等晋国的马仔,就可以彻底取代晋国,成为超级大国。就在楚庄王为此沾沾自喜的时候,郑国在晋国的威逼下又和晋国勾搭了。实际上就是郑国都不敢得罪,晋楚双方都不想让郑国成为对方的小弟,因此郑国成为晋楚争霸的主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史载:“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

楚庄王得知消息之后怒不可遏,小弟的背叛无疑是致命的,这次如果不把郑国制服了,再有小弟反水怎么办,对于郑国的摇摆必须要杀鸡骇猴,于是在晋景公三年春,楚庄王亲自领兵将郑国国都新郑团团围住。

楚庄王本以为郑国会马上投降,但郑国这次铁了心和晋国结盟,就是拼命抵抗就是不投降,因为郑国意识到与其两面讨好,不如一边倒,可倒向的结果却是晋国见死不救,在这种情况下,郑国只能投降并让公子去疾到楚国做人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晋国为何不救小弟郑国呢,原因是在楚郑大战之际,晋国正卿中军将郤缺突发急病死了。晋国的三军六卿政治架构面临再次洗牌。

按照正常流程,郤缺的位置出缺,应该由上军将先縠接任中军将,但郤缺为了让儿子郤克接班,与晋国一把手赵盾的死敌荀林父达成政治交易,交易结果就是郤缺让荀林父接任中军将,作为交换条件,荀林父得让郤克出任上军佐。

荀林父新官上任,立即率领新组建的三军六卿南下抗楚救郑,晋国此次发的可是倾国之兵:

三军主帅,中军将荀林父,中军佐先縠,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士会,上军佐郤克,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下军佐栾书,下军大夫荀首、赵同;

三军司马为韩厥

此外赵穿之子邯郸大夫赵旃,魏犨次子魏锜也出征在列。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和下军大夫赵同都是赵盾的弟弟,晋文公的外孙;

上军两个大夫,巩朔是士会的弟弟,韩穿和韩厥是一家人;

下军大夫荀首是荀林父的弟弟。

看上去真的超豪华,但问题是这些人根本就不是一条心,都是属蜂窝煤的,一百个心眼子,荀林父虽然是三军主帅,实际上根本也压不住场。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楚两军隔邲水对峙。

当荀林父得知楚庄王已经亲临战场的时候,马上召开军中会议,要求立即撤军,动员三军撤兵。荀林父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楚庄王对手,但这一提议,遭到中军佐先毂的反对,意思就是晋国作为天下霸主,晋国不应该惧怕楚国,先縠这一闹,荀林父主帅之威荡然无存,在这种情况下,荀林父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实际上荀林父害怕,楚庄王心里也是没底,毕竟此时晋国还是春秋霸主,而一旦爆发大战,肯定两败俱伤,到时候是捡便宜就是秦国,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召开军事协商会议,谋士伍参(伍子胥曾祖父)坚决主张对抗到底,令尹孙叔敖主张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晋楚相持还好说,但这局面让郑国无所适从,郑国希望两国尽快分出胜负,他好选择胜者。实际上郑国更希望晋楚两国都打残了,他好借机崛起,于是郑国就派人去找晋军挑拨关系,让他们尽快出兵。

郑国的如意算盘却被下军佐栾书一眼看穿,栾书就对荀林父表示:“郑国把子良都送到楚国做人质了,说明郑国和楚国是穿一条裤子的,郑国来劝我们作战,我们赢了,他就归附我们,我们输了,他归付楚国。郑国这是把我们当枪使”。此时荀林父也有些犹豫不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楚庄王得知晋军将帅不和的时候,于是就想再加把火,因此楚庄王派人出使晋军,向晋军求和,晋军答应了楚国议和的要求,并约定了议和时间。楚庄王和谈的烟幕弹,就在刚刚达成协议的时候,楚军突袭晋军。作为三军主帅的荀林父居然没做任何的准备。

面对楚国的突然袭击,荀林父下达了一个令他后悔终生的愚蠢建议——“先济者有赏!”意思是撤退,不是进攻,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就算撤,也得稳定军心,井然有序。可荀林父命令导致晋军无序撤退,为了抢船逃命,晋军甚至互砍同胞,楚军还打呢,晋军死于自相践踏不知凡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最终以楚国大获全胜而告终,楚庄王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楚庄王当霸主,晋国自然不愿意,晋景公就想邀请各国搞一次盟会,意图恢复自己的霸主地位,出使齐国的是晋国正卿郤克,与郤克同行的还有鲁国的季孙行父、卫国的孙良夫。三国使臣一起去拜会齐顷公。

这里必须说明一点是:晋国使臣郤克是个罗锅,鲁国使臣季孙行父是个瘸子,卫国使臣孙良夫是个独眼龙。

齐顷公看着他们三个的外貌感觉太可乐了,于是就出于羞臊的目的:

让一个罗锅侍者,领着罗锅的郤克;

让一个瘸子的侍者,领着瘸子的季孙行父;

一个独眼龙的侍者,领着独眼龙的孙良夫。

朝堂上,齐国人大笑不止。齐国这一举动完全违反外交礼仪,郤克顿时觉得受到了巨大的侮辱,立即启程回国,并对晋景公请命讨伐齐国,而晋景公此时希望拉拢诸侯国对付楚国,所以就没答应。转眼到了会盟的日子,齐顷公派了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去参加会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到走半道,消息传来晋国拒绝齐国参加会盟。晋国还把齐国的使者全抓了起来,之所以如此。晋国中军元帅的位置由原来的范武子士会变成了郤克,如此一来晋国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公元前589年,齐国主将卢蒲就魁出兵讨伐鲁国失利,兵败被杀,齐顷公大怒,亲自领兵拿下鲁国军事重镇——龙地。随后齐顷公又去讨伐卫国,卫国自然不齐国对手,于是向大哥齐国求援,这下可让郤克等到合适的机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这一年的6月16日,晋、鲁、卫三国联军对阵齐国的一场战争“鞌之战”爆发了,当时打仗都是乘坐战车,这里要指出的是,如果领兵的是天子和诸侯级别的,那要站在车中,站在鼓下面。如果不是这个级别的,那就得站左右两边,中间是驾车的。

当时齐国是齐顷公亲自领兵,驾车的是邴夏,车右是逢丑父。车右这个职位一般都是由大力士充当,当车陷入泥泞或是出现别的状况时,车右就要下车推车、甚至连人带车扛起来。但此时的逢丑父胳膊伤了。晋国方面,中军元帅是郤克,解张是司机,郑丘缓是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役打得很激烈,一开始晋国元帅郤克中箭,但郤克轻伤不下火线,还是亲临一线,整个晋军气势大振,齐国大败,齐顷公拼命跑,晋军司马韩厥就在后面拼命追。还不停的射箭,但战车在行进之中,准头不好。

就在这个时候,齐顷公的战车抛锚了,韩厥很快就追上了,韩厥不认识齐顷公,就把车右逢丑父当成齐顷公了,逢丑父借机对齐顷公说,你去给我弄点水来喝,齐顷公这才缓过神了,转身上了另一辆车溜了。韩厥就押“齐顷公”去见郤克。郤克一看,这哪是齐顷公啊,就把逢丑父放了。鞌之战就这样收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从邲之战以后,楚国已经取代晋国成为新的霸主,晋国的战线就此被迫全线收缩。而齐顷公就想趁着晋国病了上去踩两脚,而站在晋国的角度来说,自己虽然不是霸主,但还轮不到齐国来占便宜,毕竟此时已经不是齐桓公时代。

于是就给齐国一顿胖揍,这也是警告那群骑墙派小国,虎死不倒架,晋国虽然目前扛不住楚国,但是对付你们还绰绰有余。有不服的,齐国就是榜样,这一次齐国彻底威风扫地。齐桓公在天有灵,恨不得掐死这不肖子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