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商小二,一年受贿9200万

电商行业,又曝出了一桩大案。

5月14日,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节目报道了一起民企内部贪腐案:杭州某电商企业的一名员工,一年竟受贿9200万余元,令人瞠目结舌。

据报道,案件主要犯罪嫌疑人王某是一家电商平台的运营人员,负责该平台家具类官方旗舰店入驻的审批业务。他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公司的一些条件,把好的商家筛选出来,然后进驻到这个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央视新闻,下同

但经调查发现,王某审批通过的数量远比其他同事多,而且经他审核的商家很大一部分不符合平台的要求。原来,王某是利用手里审批权,为一些资质不达标但试图入驻平台的商家“走后门”,从而收取“好处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体的操作是这样的。王某先找到认识多年的商家罗某,由他担任中间人,利用家具行业圈子的人脉,找到有意向的商家。由于近两年该平台提高了旗舰店的入驻门槛,很多商家的申请都没有通过,因此罗某的“客户”不在少数。

有了罗某的成功先例,王某信心倍增,又陆续找到了7个中间人,这些中间人还会发展自己的下线,就这样王某的“生意”越做越大,无尽财源滚滚而来。经警方调查,总共有400多家商家违规审批通过,整个涉案金额达到1.3亿元,其中王某个人受贿92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躲避公司调查,王某从不直接收钱,借用亲戚朋友的银行卡收款,他还创建了众多微信小号,与中间人单线联系。拿到钱后,王某购买了大量黄金,并交由朋友保管,实现人赃分离。被警方抓获时,查出的黄金多达几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王某为什么会事情败露,是因为该企业内部设置的举报通道中有人匿名举报,随后电商平台立即报案,最终王某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提起公诉,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这样的运营人员腐败事件,在整个电商行业并不少见。

比如上海的另一电商平台几年前就通报过类似案件。2017年11月至2020年1月,余某利用其担任该平台品牌男装运营经理的职务便利,通过优先审核、优先修改商品信息等方式,使商家从活动中提高销售量,通过转账及现金的方式,收取好处费共计40万元。最终余某犯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其实,除了招商审批环节之外,采购和投资环节也是贪腐的重灾区。去年12月,北京警方侦破了一家互联网企业内部的贪腐案件,犯罪嫌疑人陆某是该公司音乐内容创新部门的负责人,负责向音乐制作商购买版权,供用户在平台制作短视频用。而行贿者马某的公司制作的音乐质量显然不符合该平台要求,实为二人合谋的结果。最后陆某同样因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被批捕。

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传统商业中走过的弯路,依然在线上平台持续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商小二的权力有多大

纵观出事的几家电商平台,其主犯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小二

所谓小二,在这里不是指古时餐馆里的服务员,而是电商平台的运营人员,具备维护平台秩序、处理交易纠纷、监督商家行为以及保障买家权益等多种职责。

由于业务类型众多,再加上商家数量庞大,这些小二们也被赋予了超出其职级的权力。就像古代的御史一样,官阶不高,却可以弹劾百官。

电商小二手里的权力主要有三种:审批权、裁判权、控评权。

审批权,即审核商家资质的权力。大部分电商平台的店铺都可以分为普通店和品牌店,品牌店因为其特殊的标识更受消费者信任,展示的权重也更高,因此也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而之所以要人工审核,是因为某些电商平台的类目较多,无法用同一标准衡量,同时商家的某些能力无法量化,也需要人工考察,所以一般会在机审流程过后,再加一道人工审核工序。

众所周知,品牌产品的溢价往往是更高的,所以即使要给小二交几十万元的好处费,也能从日后的销售中赚回来。尤其是在618、双11这种大促中,品牌店出爆款的概率更高,因此商家都挤破头想拿到品牌店资质,甚至商家之间都有转让交易,一间“空铺”都能卖到40万左右。

裁判权,即处理商家和用户之间的纠纷,以及判定商家经营是否违规。当消费者投诉商家后,电商小二需要根据双方的举证做出裁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商家觉得结果不公平,也可以对小二本身进行投诉。

同时,当平台监测到商家疑似存在违规行为,如侵权、虚假交易、恶性竞争等,也需要由电商小二进行判定。根据判定结果,他们可以根据平台规则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罚,包括下架商品、扣分、限制功能甚至关闭店铺等。

虽然在上述环节中,小二较难直接与商家产生利益交换,但这些“生杀予夺”的职责却让小二在商家心中的分量更重了,为其展开不法行为提供了底气。

控评权,即刷信誉与删差评。很多电商平台都会对店铺进行信誉评级,虚拟的信誉代表卖家的经营业绩和诚信度,信誉度越好搜索越靠前,则越容易带来流量。有些商家会偷偷人工刷信誉,只要小二不管,就可以大张旗鼓地弄虚作假。

至于删差评,油水就更多了。差评会大大影响商家的流量权重和评级,因此备受重视。利用商家的恐惧心理,一些小二与他人合伙做起了付费删差评的生意,甚至形成了地下产业链。

之所以这些小二能手握大权,本质上是因为平台管理体系存在漏洞,相关机制并不完善。不过考虑到从古至今“反腐”都是头等难题,这些平台处理不善也无可厚非。

至少,像“9200万元”这等数目的案件能披露出来,就说明了平台敢于直面问题的决心。杀一虽然不一定能儆百,但不杀一定会给恶人壮胆。

作者 | 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