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14日,《河南日报》以《周口藏有甲骨文?正确!》为题对在周口关帝庙博物馆的一批深藏未“露”的甲骨文物进行了报道,具体内容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释文:贞……其 大吉。二

说起甲骨,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河南安阳殷墟是甲骨文的发源地,曾因一片甲骨而惊天下。事实上,在周口关帝庙博物馆,也有一批深藏未“露”的甲骨文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据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介绍,20世纪90年代,周口市公安局在打击文物走私行动中,收缴了一批甲骨文物。经过有关专家鉴定之后,这批甲骨文物被转藏到周口关帝庙博物馆,被称为周口关帝庙甲骨。

周口关帝庙收藏的这批甲骨共有67版,有字甲骨有62版,无字甲骨有5版。个别的甲骨表面被土锈所掩盖,只能看到部分文字。因为岁月久远,土锈与甲骨已经黏合在一起,剔除不易,土锈下是否有字,目前还不易确定。

从材质上说,这批甲骨文物,龟、骨并用,以龟甲为主。在组类分布上,绝大多数是王卜辞,主要为宾组、出组卜辞,此外还见到为数不多的何组、历类、无名类、黄组卜辞。非王卜辞数量极少,且均为午组卜辞。

就卜辞内容而言,周口关帝庙甲骨因为数量有限,所涉及的内容也显得较为单薄。据相关古文字释读专家张新俊的研究成果表明,这批甲骨文物上的文字大多是商朝晚期的卜辞,大致可分为祭祀卜辞、卜雨卜辞、田猎卜辞和军事卜辞这四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意思的是,在一版卜骨上,除了偶尔刻写有具体的占卜事项之外,大部分仅仅刻有“干支卜,王:在某月”的字样。张新俊的相关论文中解释,这种情况应该是由于当时商王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占卜,占卜任务过于繁多,商王的刻手必须提前在卜骨上刻好这些程式化的文字,以备不时之需。

“这就好比我们现代人用的笔记本一样,日期都是提前打印好的,用时直接填写内容就好。”周口市博物馆有关专家这样给记者打比方。

张新俊的论文中还说,出组卜辞中之所以出现大量事先刻好干支日期而最终并没有使用的情况,极有可能与《史记》说的“祖甲淫乱,殷复衰”有关。

“由于这批甲骨文物不是在咱周口本地出土的,而且都是些残片,大的有我们成年人的大拇指那么大,小的只有人类牙齿那么小,所以它们从来没被展出过,一直深藏在馆内,很少为人所知。”周建山说,虽然周口关帝庙博物馆所藏的这批甲骨,数量不多,内容相对来说也比较简单,但还是希望能引起学界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来体现它们自身的历史价值。

这里关注我,看更多周口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 源:河南日报

责 编:胡艳萍

审 核:彭 锴

监 制:武文科

总监制:程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