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并主办“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下简称“影像年鉴”)。这是一个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实践的第一线观察和资料收集为基础,开展现象分析与整理,进行文献及作品的展示与交流的平台。

近日,“影像年鉴”2024年春季系列学术项目以研讨会、展览等多种形式推出,以数据和文献的形式向公众呈现了2023年长三角地区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状况,并以论坛的形式提供相关学者们的观察和研究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像多伦——馆藏影像作品”亮相上海展览中心“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

据悉,“影像年鉴”2024年春季系列学术项目包括两场论坛“捕获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2023长三角状况报告发布”,一场展览“影像多伦——馆藏影像作品”和一场对谈“未来图像创造者”。

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长期从事影像艺术方面的研究、策划的工作者,分享各自的实践、观察和思考,试图对当代的艺术机构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影像艺术时的策略和方法做一个基本的梳理和小结,也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举行的第19届德国波恩录像艺术双年展。展览从波恩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搬到了城市,在展览建筑的中间,各种各样的人加入了对话。

两场论坛,从不同角度阐述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

浙江工商大学举行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同屏与共像:美育共同体的重构与创新”,其中的重要板块“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长三角状况报告发布暨论坛”上,祖宇(“影像年鉴”长三角站点负责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艺术设计学院学术副院长)发布了2023年“影像年鉴”长三角地区的工作成果,介绍该地区收集的这些作品在创作主题上涵盖了“个体记忆”“身份构建”“家庭历史”“自然生态”“城市景观”“数智科技”等热点议题,其中能反映新媒介创新、新技术应用和新观念对话的作品占据主要力量。

论坛上,顾铮(“影像年鉴”学术顾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施瀚涛 (“影像年鉴”执行总监)、塔斯娅·朗根巴赫(Tasja Langenbach,德国波恩录像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孙炫晶(Hyunjung Son、策展人,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部)、曾玉兰(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馆长、“影像年鉴”学术顾问)等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顾铮从自己的研究与策展实践角度出发,分享了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对于摄影收藏的重视、学术研究与推广,并提出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应该依托更多的社会力量,与美术馆和学术机构合作,形成真正的美育共同体,开展摄影收藏的工作,把摄影作为与文字、图书文献同样重要的视觉档案加以保存和研究,并面向师生和研究者打开,从而推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美育、公民美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顾铮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捕获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论坛上发言。

塔斯娅·朗根巴赫以策展实践为例,讲述了在博物馆展览空间内展出动态影像作品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以观众为中心满足不同人群、社群的差异化需求,让美术馆和双年展本身成为观众深度参与并对话、交流的场域。她认为影像作为一种艺术媒介,对艺术家、展览组织者、公众都是一种邀请,邀请大家去超越几世纪以来的人们处理视觉艺术时所确立的传统范畴和方法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国波恩录像艺术双年展艺术总监塔斯娅·朗根巴赫

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部策展人孙炫晶,她长期致力于建立韩国首个公共摄影博物馆,并在此期间持续推动韩国摄影收藏和研究的发展,也谈到了公共摄影博物馆的必要性,也介绍了韩国首家公共摄影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藏品使用的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韩国首尔市政府博物馆分部策展人孙炫晶

顾铮、塔斯娅·朗根巴赫、孙炫晶也参加了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行的“捕获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的论坛。在此,顾铮强调了艺术体验中的“逗留品质”和考虑“观众身体空间”的重要性,认为这些是提升艺术体验的关键。提出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摄影的重要发源地,尚未对摄影艺术作出充分的学术回应,并期待上海能有所行动,他特别强调了一座独立的摄影博物馆应该是国际大都市应有的文化配置。论坛主持人施瀚涛探讨技术发展对影像艺术的影响,强调了影像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艺术机构在记录、保存和展示这些艺术作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孙炫晶则分享了在建设过程中所需考虑的公共影像博物馆的角色和必要性。她认为该博物馆旨在建立韩国摄影的平衡历史,成为一个既专业又受欢迎、具有全球视野和地方特色、能够灵活应对摄影媒介快速变化特性的艺术博物馆。不仅如此,孙炫晶为介绍了博物馆的建设过程、基础设施、研究与收藏、展览与活动等,希望通过演讲和项目的可见成就,将公众对韩国公共摄影美术馆能否建立的担忧转变为期待和支持。

来自“捕获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中,来自中国的分享者包括了周大为(ART021创始人、Cc基金会创始人、iag艺术院线创始人、收藏家)和陶寒辰(策展人、杭州氧气场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周大为认为影像艺术是当代艺术中最重要、最精英化的媒介,但在收藏界却较少人关注,且收藏难度大。他提出了影像艺术在整个当代艺术生态链中的角色和未来方向的问题。陶寒辰分享了他在新媒体和影像艺术展览策划和空间运营方面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影像艺术在机构实践中的未来方向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捕获幽灵——面对影像艺术的机构策略”论坛现场

展览与讨论同步,在实践中探讨影像与社会的关系

作为春季系列学术项目之一,“未来图像创造者”论坛从多伦现代美术馆正在举行的展览“身体缺席的旅行——中德当代艺术交流展”出发,探讨在影像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家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他们对影像存在意义和价值的重新思考。

“身体缺席的旅行”的策展人杨迪和参展艺术家李亭葳、高郁韬和毕业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艺术组合Hedda Roman分享了自己创作方法和图像、科技与创作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亭葳,《24\7》,单屏影像,彩色,有声,2018

李亭葳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美术系自由艺术专业,曾在纽约亨特学院硕士项目和同济大学就读,她的作品深入观察个人对数码的使用习惯,探讨数码工具对人类身体,特别是手部的影响,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象征性手法探讨人类未来的身体退化及数码工具使用的影响,并表达了对云端数据存储对环境影响的忧虑。以此次参展作品《24\7》(即一天24小时,一星期7天的缩写)为例,艺术家探讨了“24/7式”的市场与支撑持续工作和消费的全球建制已然运转多时,这种新的人类生存模式使人失去睡眠,消灭了自然的时间感,构成了当下的幻象。她的作品构成对数码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也有着对未来人类存在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郁韬,《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单屏影像,彩色,有声,2020年

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高郁韬则试图在创作中去探索以一种诗意的艺术方式去代替日常事务中平淡的功能性。艺术家利用手机的智能语音助手功能,完成了作品的对白——启动Siri功能后,当作者读出一句受众很广且著名的诗句的上半句,Siri会大概率地读出下半句,以此“她来我往”相互吟古诗。在展出作品《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中,艺术家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的莱茵河畔,选取了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Siri互读,这首诗歌关于游子思愁,而艺术家漂泊在外求学,也是无数游子中的一个。这首代代吟诵的唐诗,在异国河畔、在艺术家与人工智能的演绎下,产生一种新的关系与新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郁韬,《对白系列·春江花月夜》

由Hedda Schattanik和Roman Szczesny组成的Hedda Roman,他们将电影元素与超现实的动画、文学、戏剧、雕塑、摄影和绘画交织,创作沉浸式视频装置和计算机生成的图像等作品。展览作品《公寓独白》,以一个半开的百叶窗开场,其他的场景则是在郁郁葱葱的欧洲大地上,点缀着一片片红色、粉色和橙色的花朵。观众看着他们在一场不受控制的大雨中被淋得浑身湿透,然后回到“家”,卧室里的电脑正在嗡嗡作响,音箱的均衡器条上下跳动。观众可以听到好像有人在说话,点题“公寓独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Hedda Roman,《公寓独白》,单屏影像,彩色,有声,2020

对于创作和技术的关系,Hedda Roman认为,在使用技术之前,他们已经产生自己的艺术想法,只是借助科技这种工具无限地接近它。个人美学是他们对抗作品相似性的一个有效策略。他们更关注作品在当下的有效性,但又不仅记录此刻,也希望在未来成为永恒的证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图像创造者”论坛现场

除了馆内的展览外,4月底,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亮相“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展示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的部分馆藏摄影和动态影像作品的同时,也以数据和文献的形式向公众呈现2023年长三角地区当代影像艺术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