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6年出版了原著小说《斗熊》、1977年开始拍摄、1978年拍成的电影《东港谍影》,今天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这部电影也算不上有多少成功,它的目的,更多地是揭露了苏修对中国的觊觎之心,反映了七十年代国际环境下苏联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施予我国强大压力的社会现实。

当时,《东港谍影》连同先后拍摄的《熊迹》、《猎字九十九号》、《黑三角》都是旨向同一个终极BOSS的反特电影。

这些电影有没有对苏联产生影响?

真实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目前披露出来的资料来看,当时的苏联显然看到了中国的反特片瞄准了彼方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为此,苏联政府也下达了应对的电影拍摄计划,以作为针锋相对的电影宣传对策。

我们在《党史纵横》2015年第2期刊登的《“李洪枢案”背后的中苏宣传战》一文中引用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当时苏联对中国拍摄的反特片的反映。

这篇文章称:“时隔40 年后,俄罗斯大报《绝密报》去年12 月披露出相关内幕”,提到“正当安德罗波夫刚刚说出要开始生产自己的反谍影片时,中国人早已先发制人这样做了,并出品、发行了相当优质的艺术影片,内容是和苏联间谍阴谋的斗争。”

其中提到了《东港谍影》:“1978 年的《东港谍影》更是再上层楼,其主题明确、情节真实可信,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是当时苏联影视作品不可企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整个八十年代,中国银幕上一直受到苏联电影的劲风吹刮,但在俄罗斯2014年的报道里,却以“灭自己威风”的笔触,盛赞中国反特电影远甚于苏联同类题材影片,这虽然是一个令中国反特电影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俄罗斯的报纸,对前苏联的电影作品怀有深深的敌视,这才是在它们的报道中贬低苏联时代的一切文艺作品的一个原因之一。

《东港谍影》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虽然电影表现了中国公安的神奇的破获能力,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展现了苏联特工技术的先进之处,也让这一个环节,成为反特电影在中国受众群落里被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维度。

我们不妨看看《东港谍影》里展现了什么样的离奇且新颖的特工技术。

一、 十字形标志

电影改编的原著小说《斗熊》里介绍,入境特务带着一个装着微型胶卷的塑料管,放在江畔公园的一棵老槐树的洞里,然后在洞下用小刀刻上一横,完成了他这一个环节的使命,之后,接头人再划上一竖,形成“十字”后,就算完成了交接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里保留了这个情节,作为电影开首时制造紧张气氛的悬疑段落。从香港送器材到国内的特务,也是在树上用刀切了一横。之后,特务器材被取走,上面出现了一个“十”字。

此种特务之间人不见面、交接器材的方式,有其真实的原形。

在“文革”时期发生的苏联间谍案“6901”案中,潜入中国的特务,在联络的时候,就是在联络点画上横形标志,之后接应的特务,再画一竖,做出了一个“十字形”,来传递信息与器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公开的资料显示,“6901”案创造了中国反特工作的许多第一:第一次在内地发现克格勃间谍;第一次在野外缴获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特务专用通讯器材和计算机精确编制的密电码;第一次获取和破译了科技含量极高、制作复杂的压缩物和读视工具。本案的破获,为此后侦破苏联间谍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引自《“文革”时期一桩苏联间谍案侦破记》,作者:胡杰,刊于《江淮文史》2019年第6期)。

二、 自杀笔

《东港谍影》电影里,那个从香港来到东港市送微型胶卷器材的特务孟德宝,完成了任务之后,乘火车准备离开东港市,在火车上被公安人员抓获,为了销毁罪证,他按动了插在口袋里的圆珠笔的按钮,引发特工笔发生爆炸,直接被炸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东港谍影》据以改编的《斗熊》里并没有提到这种自杀笔,运送器材的特务孟德宝也没有被炸死,而是接受了公安机关的审讯,交待了他来到中国从事特务勾当的前因后果。电影里把他处理成死了,有一点简单、粗暴、直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斗熊》的最后部分,特务派往东港市取图纸胶卷的联系人所在的船舱里,搜到“M—毒针”,这种针,放在牙膏管里,小说里称这是“社会帝国主义特务机关特制的一种杀人凶器”。这正是克格勃当时让人闻风丧胆的一种杀人利器。

三、 显微点

在“6901”案里,提到了这种特务机关传输情报的特殊技术。我们在《“文革”时期一桩苏联间谍案侦破记》一文中,看看这种描写:“这是个米粒大小的白色胶膜。用放大镜看,能看到胶膜上有一片麻麻点点;换上高倍放大镜,也看不清楚。这时候,用那根圆柱状玻璃棒对着胶膜一看,奇迹出现了,一封用汉语写成的密信呈现在人们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东港谍影》里,运送器材的特务孟德宝的身上有一块手帕,也找到了这个显微点,公安部门从放大之后的字迹里,了解到特务之间的联系资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小说原著《斗熊》里,孟德宝身上并没有发现显微点,因为小说里孟德宝没有被自杀笔给炸死,而是老老实实地交代了他的动机与目的,而电影里他直接被炸死了,所以电影里的显微点便成为了解特务动向的重要契入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斗熊》里,在后半部分也提到了显微点,那是出现在潜伏的特务高博文(电影里改成了“高文”)的描写之中,小说里写到高博文的这个显微点放在香烟里,是一个米粒大的透明体纸片,对着灯光,用特制的微型放大镜可以看到上面的内容。

显微点是七十年代反特题材电影里都喜欢使用的一个悬疑卖点。同时期拍摄的电影《黑三角》以这个耸人听闻的片名,成为炙手可热的一部电影,其实电影卖的座,就是“显微点”的座。电影里的印在画报上的“黑三角”,就是一个显微点,里面隐藏着秘密情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尚未进入数字化信息传输的时代,将信息隐藏在纸质媒介上,是特工工作的一个重要选项,也由此构成了反特片引人注目的诱人之处。

四、 致幻剂

《东港谍影》里的夏芸是电影里的核心人物。从小说《斗熊》的情节设置来看,夏芸的角色设置,是小说写作的主要目的。夏芸是一个技术人员,只是因为没有听从苏联特工的收买,而被下了毒,服了致幻剂,致使精神失常,错过了正常的人生。小说里写道,后来她经过中医药的调理,逐渐恢复了健康,但过去的致幻的一幕,仍是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斗熊》的主题,就是揭露苏修特务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戕害,直到小说故事的发生时间1972年,苏修特务在再一次启动阴谋的时候,还要把她作为牺牲品,故意把侦察的方向引到她的身上,企图瞒天过海,掩盖真实的罪案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港谍影》里揭露了北方大国用致幻剂这种卑鄙手段,致人失常,来掩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宣传效果相当见效。

五、 手表式微型照相机

《东港谍影》里的潜伏特务,在造船厂工作,1960年被苏联特工收卖。电影里交代,苏联间谍负责人派出联络人,从香港送来间谍器材,其中有微型胶卷,用途就是为了手表式微型照相机的偷拍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与小说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潜伏特务吴鹏来到了工程师工作室,看到舰艇图纸放在桌上,便假装校对时间,将手表对准了图纸,偷拍了下来,自以为获得了苏联特务需要搞到的秘密图纸。

六、 拐杖里的无声手枪

《东港谍影》及原著小说《斗熊》里的潜伏老特务手里经常拿着一根拐杖,主要原因,就是拐杖里藏着一把微型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个特务是以窃取情报为主,用不到手枪这些暴力凶器,不知为何要把微型手枪随时带在身边,不但毫无用处,反而自暴身份。

《东港谍影》及其原形小说《斗熊》的创作者,都有公安部门的人员参与,这些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把当时公开的和未公开的苏联特务的活动模式、技术手段与目的动机移用到独立编创的故事情节里,保证了小说里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还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史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这个意义上讲,七十年代这些瞄准北方大国的反特电影留下了一段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态势与社会心理,有其认识的意义与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