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中国的公共交通肇始于1870年代。在此之前,达官贵人们出行,主要乘坐轿子和骡马车。轿子靠人力抬行,价格不菲,一般人难以问津;骡马车适于远行,很难在城市中普及。普通人在城市里活动,主要靠步行。到了1873年,法国侨民始将人力车引进上海,并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洋车行”,公共交通才逐渐在各大城市中蔓延开来。先有风靡一时的黄包车,进而又有了经过改进之后的骑行三轮车。

我生活的鲁西南小城,与那些得风气之先的大城市相比,引进公共交通的时间应该更晚一些,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变迁自然也缓慢许多。

我记事之时,小城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用于拉客的木三轮——时人称之为“木的”。这当然是相对于城市里的的士而言的。彼时,乘坐公交车已经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或计程车亦已存在多时。小城居民没有这个待遇,便将木三轮称作“木的”,将出门乘坐木三轮称作打“木的”,语气中含有幽默意味。

木三轮是一种后置座位的拉客工具,骑车人坐在后面,前部是宽敞的方形车厢,一个人坐在里面绰绰有余;如果瘦小一点的话,可以并排乘坐两个人,甚至连两边的扶手也可以坐人。蹬木三轮拉客无疑是苦力活,雨雪风霜、风吹日晒自不必说,早起五更夜挑灯,亦属日常。拉客的车夫基本上都是贫民,家境不好,又身无所长,买个木三轮拉客,门槛低,挣点辛苦钱。

那个时代,打“木的”非常便宜,一块钱能够抵达小城的任何角落。更重要的是,打“木的”既方便又快捷,因为木三轮的覆盖面积广,随处可见,招手即停。一般小城居民有事出门,如果不方便骑自行车,大都喜欢打“木的”代步。外地人来小城公干,会打“木的”赶赴预定的宾馆。小城的年轻人夜间“练摊”,酒阑人散之后,也常常打“木的”返家。故木三轮最为集中之处,便是车站、影院、医院这些人流量大的地方。有时车夫之间因争夺顾客发生口角,甚至大打出手,也并不稀见。

我外出旅行,每到一个城市,最喜欢乘坐的就是这种木三轮。不仅因为价格便宜,也因为乘坐时视野开阔,适合东张西望,人也跟着态度悠闲,慢慢观赏沿途的风景。与车夫聊天也是一种乐趣,他们虽然很多都不识字,却熟稔当地的风土人情,聊起当地的传说和掌故如数家珍,称得上“万事通”和好导游——这一才赋,如今被出租车司机取代。

我一直觉得,旧式的木三轮与古城的老街巷是标配。犹记某年我去扬州旅行,乘坐一辆木三轮穿梭在老区纵横交错的街巷之间,一边兴致勃勃地与车夫聊天,一边细心感受着古城的沧桑。我能够看出扬州百姓的沉稳、从容与自给自足,仍然保持着旧时遗留的市民风范;我也能够听到悠扬而富有节奏的三轮车铃声,“叮铃铃、叮铃铃”,在古老的市井生活中,传递着一丝悠远而淳朴的人间烟火气。

事实上,在我生活的小城,出租车兴起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木三轮依然是人们出行的首选。有价格优势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小城很小,想去什么地方转角即到,根本用不着坐出租车。

木三轮的消失,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分不开。小城越来越大,小城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共享电车和单车……人们的出行方式趋向多元,木三轮乏人问津,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

小城最后的木三轮车夫,是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的子女早已成家立业,根本用不着再挣这份辛苦钱,孩子们劝他退休,他却执意不从。我有时外出,偶尔能够看到老人坐在木三轮上孤独守望的背影。后来听说老人生病了,不能再蹬车拉客。

随着老人的退场,木三轮终于退出了小城的历史舞台,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