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文

苏东坡19岁第一次到汴京,就赶上汴京发大水,蔡河决堤。整个汴京城成了一个真正的水乡。在街上跑的不是车马,而是船。苏东坡站在龙津桥上,觉得这不是首都,倒像是一个江湖。

治平二年(1065),28岁的苏轼结束下派凤翔锻炼后再次抵京时又是一场大水,“民死者一千五百八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杭州,面对当时淤阻破败的西湖,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连夜给朝廷打了一份保护性开发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疏浚水系,修建了一条数里长堤,堤上六桥相连,成为今天的“苏堤春晓”。

熙宁十年,苏东坡刚到徐州的那一个中秋节。那个中秋节是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阔别七年之后,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八月十五的第二天,苏辙就告别了哥哥,去南都走马上任。

五天之后,黄河大水就濒临徐州城下。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九日黄楼作》

关于这场黄河决堤的大水灾,苏辙的叙述有两个版本,一个在苏轼的墓志铭里,一个在《黄楼赋》中。

“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苏辙《黄楼赋<并叙>》

黄河泛滥的路线,《黄楼赋》说得比较宽泛,墓志铭中说得具体。河堤是曹村那一段决口的,灌满了我们熟知的梁山泊,更溢满了徐州的南清河。

黄河这次泛滥是七月十七日。大水抵达徐州时是八月二十一日。九月二十一日,洪水的高峰到了徐州。

“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苏辙《栾城集》之《东坡治水》

“水及城下,有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

宋代的丈,相当于我们今天的3.17米,二丈八尺就是8.876米,将近9米,相当于三层楼高的大水。

苏轼做了几个动作:

一、自己住到城墙上,有家不回;

二、富户不许出城,免得动摇人心;

三、他亲自到禁军营地,动员军人救灾;

四、然后在城东南修了一道长堤,这应该是第一条“苏堤”;

五、然后还派人驾船载粮,四处救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建徐州东门上的黄楼,是为了纪念苏东坡抗洪。苏东坡在徐州总计待过一年零十个月。这座黄楼讲了很多苏东坡的故事。

徐州的抗灾大为成功,所以朝廷发文表彰。苏轼修筑黄楼,以志纪念。建楼的材料,据说用了“霸王厅”的建筑材料。所谓霸王,就是项羽。彭城,是刘邦项羽征战之地。

苏东坡拆了伪冒的霸王楼,在徐州大东门的城墙上建了黄楼。

为什么叫黄楼?因为外墙上涂了一层黄土。为什么涂黄土?因为土克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州城四面环水,百姓出入不便,苏轼提出在西湖上修筑“两桥一堤”,并亲临一线督阵,筑堤修桥。八个月后,工程竣工,惠州百姓欢欣雀跃,“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

徐州头一年大水,第二年紧接着就是大旱

苏轼再度祈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叩头哀求,向老天请命。

苏轼的青词写得很严肃,而且庄严承诺:

“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臣实有罪,罚其敢辞。小民无知,大命近止。” (《徐州祈雨青词》)如果是我行政有过失,对神灵不恭敬,我愿意领罪,绝不逃避。我的罪过与百姓没关系,请不要扰民。

请求上天颁发雷霆一样的诏书,分别通知山川之神,早晨布云,晚上降雨,惠及千里之地。使得今年可以丰收,老百姓可以小康生活。

徐州祈雨的地方,是东郊的石潭。根据父老乡亲的说法,把虎骨投进石潭,效果最佳。

龙是水神,龙虎相斗可以激发大雨。

苏轼觉得有理,所以在现场还念了一首诗,很有些淘气:赤龙白虎听好了,明天是战斗日,要打得黄河激荡作飞雨。我不是为了取乐要您二位打斗,就是有事,“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必须劳您二位愤怒一下。

我们的苏东坡

趁暑假,重走苏轼之路。苏轼这一生走过的路太长,南至海南儋州,北至河北定州,跨越大半个中国。

苏轼在我们世间的遗迹,是“看得见的苏轼”。

《我们的苏东坡》实地走访苏轼之路十二城,全网最全东坡路线攻略。

这个夏天,我们跟着苏轼去旅行。走一走苏轼每一段路,读一读苏轼每一个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