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捐款捐物的救灾模式,正在科技和连接的助力下,走向更加便捷、高效和透明。

为了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灾害应急响应和灾后社区韧性恢复,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5月10日,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在北京正式启动。

在当天举行“科技助力社区韧性暨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启动会”上,来自公益机构、爱心企业、学界专家等多方人士,共同围绕“科技+救灾”新模式展开了研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 依托微信支付消费券及身份核实等功能,将救灾模式从传统的受助人线下领取物资,升级为受助人线上使用特定消费券个性化采买必要物资,通过微信生态将受助人与当地商业网络连接起来,利用当地商业网络和商品种类丰富的优势,快速、灵活地调用商业物资储备,在充分尊重受助人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的基础上,满足受灾群众和社区弱势人群的个性化物资需求。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让原本琐碎繁杂的线下物资发放工作实现了数字化,让公益捐赠更加便捷、高效和透明;发动当地商业网络参与到救助中来,在节约物资运送和物流成本的同时,对促进本地商业生态恢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在多个省份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和京东、中粮、物美等多家爱心企业的共同推动下,“数字备灾联合行动”目前已经在云南、青海、四川、吉林等多个省份启动落地。

壹基金秘书长李弘主持了“企业参与数字备灾的社会责任与实践”圆桌论坛,他表示:“如何将应急救援的需求、供给、信息沟通反馈等整合到一起,打造出智能物联与线上数据协同的备灾体系,为高效救援提供技术支撑,也因此带动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是我们对于数字化备灾模式的共同期待。”

物美集团党委副书记、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刘德舆,中粮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公关传播总监常春林,京东零售企业业务、政府行业总监安柏楠,微信支付政务行业负责人谭名钧等论坛嘉宾从各自企业的业务情况、过往参与救灾的经验,分析探讨数字化备灾的可实践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字消费券实现精准救助

一提到救灾,很多人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大家踊跃捐款捐物、各个基金会和志愿者紧急奔赴灾区一线发放物资等画面。

在救灾活动紧张开展的同时,如何满足受灾群众的不同需求、如何解决物资发放工作琐碎繁杂、如何快速公开捐赠物资领用情况等现实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所有参与救灾的公益人士。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问题应运而生。

具体来说,“数字备灾联合行动”通过部署物资供需小程序,提前联动物资供应商业网络,将爱心捐赠资金转化为实名领取、限定用途、本地使用的电子爱心券,专项用于受助人根据自身需要、个性化地购买救灾物资;全流程线上操作减少了线下领取的人工成本和繁琐的审核流程,也使公众能更清晰、透明地了解公益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

这一行动的缘起,来自甘肃积石山地震救灾时的探索。为支持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地震灾后安置救助及恢复重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爱德基金会启动“呵护宝贝,宝宝券温暖行动”,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2500余名2023年新生儿家长发放“宝宝券”。

在微信刷脸认证后,每名新生儿家长可领取4张50元的“宝宝券”,用于在当地母婴店购买适合自家婴儿的奶粉、尿不湿、衣服鞋帽等物品。

不同于传统的救灾模式,“宝宝券”将救灾物资以数字券的形式发放给受灾群众,让受助者可以“私人订制”所需物资,在实现精准救助的同时,弥补了传统救灾物资发放中难以兼顾新生儿家庭等特殊人群个性化需求的情况。

除了让受助人可以买到“私人定制”的急需物资,这种数字消费券的模式还能避免救灾捐助不被乱用。

在河北高碑店市肖官营镇,为了帮助京津冀水灾受灾区民众温暖过冬,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为镇上受灾村民每户提供200元的“暖冬券”,用于在购物中心、超市购买过冬物品。为确保专款专用, “暖冬券”在设计时将烟酒、高价礼盒等商品列入“负面清单”,无法使用暖冬券结算,从而避免村民购买高昂、不健康商品。

“同以往的项目不一样,数字消费券模式让受助人‘上线了’,他们不再受被动的接受帮助,不再是一个个花名册上的默默无闻的陌生签名。他们有了自己的选择权,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他们仿佛鲜活起来,变成一个个和我们同样的人。”谈到这种新的救灾模式,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感触颇深。

从救灾备灾到弱势群体帮扶

快速、高效响应救灾需求,满足受助者个性化采购的背后,是“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在搭建供应商业网络方面的探索——“数字备灾联合行动”一方面联动大型全国连锁商超和综合物资供应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地方政府推荐的在地商业网络,使用已经在地、在库的商业生态,来提供救灾所需要的物资。

“‘数字备灾’减少了物资紧急采购、备灾物资仓储、长距离调运、物资资金匹配、准备反馈物料、寻找当地仓库和组织灾区群众领取物资等诸多环节,既节约了物流成本,也促进了灾后本地商业生态恢复。”在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灾害管理部主任魏明涛看来,数字技术以其信息传递的迅速性和人员链接的高效性,更好地联动起了社会资源,将为备灾和构建灾后韧性社区提供强大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魏明涛所说,“数字备灾联合行动”这样一种在地化灵活调动商业资源、更好地连接人与物资的模式,正在不断拓展应用场景,被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运用到应急救灾之外的日常备灾、弱势群体帮扶中。

爱德基金会社区发展与灾害管理项目总监谭花介绍了“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在云南镇雄的实践。

地处云贵高原北部的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历史上有记载的气象性自然灾害主要有十余种,1950年到2021年的72年间只有8年没有灾害记录,“阴雨雾绵绵,无灾不成年”是镇雄气候的真实写照。

谭花表示,相较于传统救灾模式,打造以数字化、属地化备灾为核心的“数字备灾”,能更好地应对镇雄县常年多发自然灾害的现状,“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备灾’的模式,能够紧密连接起地方政府、腾讯资金与技术、社会组织、当地商业、受灾人群这五个最主要的相关方,通过平常的提前部署、实现灾害发生时的快速响应,平灾结合、聚焦弱势群体,同时重点关注多样化需求的满足。”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也正在通过“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开展“老年助餐行动”,实现了弱势人群帮扶与捐赠人的连接。

“老年助餐行动”是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共同发起的公益试点项目。该项目在当地民政部门的支持下,运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了受益人识别系统,为低保、特困、高龄等困难老人每天提供2元的老年助餐券。

受助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通过“老年助餐行动”小程序,完成身份认证后,就能领取老年助餐券、在当地经项目认证的餐厅使用。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可由当地志愿者帮助代领取、核销。

“‘老年助餐行动’ 将助餐过程线上化,让受助对象体验更友好、善款支付更精准便捷、公众感知更强烈,全面提升了项目效能和公益项目参与各方体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灾害救助与社区发展部部长王晓莉介绍,“老年助餐行动”将建立完善助餐点运营机制,未来面向更多社会盈利机构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益数字创新有了新的行动方向”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的落地,远不止上面的两个案例——

在云南,爱德基金会正在和当地民政局、卫健局合作,连接社区、乡镇卫生院,为村镇的特困老人提供“老人医药券”,供老人自行在当地看病就医;在四川,壹基金正在雅安地区试点开发“老人健康券”,老人可到政府推荐的药店、商超购买个人生活物资或药品;在青海,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正在研发针对肿瘤患儿的“营养关怀券”,患儿家庭可到指定商场购买牛奶鸡蛋等营养品……

“社会捐赠资金通过移动支付以限定场景的消费券形式发放至受助人手中,受助人根据个人需求就近采购物资,本地商业网络在正常经营中完成备灾减灾,整个链路由移动支付串起来,实现了以受助人为中心的各方资源更优组合。”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说。

在葛燄看来,“数字备灾联合行动”希望实现公益捐赠的四个推动——社会捐赠数字化、受助对象选择自主化、物资响应本地化、资物去向透明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认为,“数字备灾联合行动” 探索不仅提高了救灾的效率和透明,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的现金发放有助于减少物质重复浪费,满足受助人群的个性化物资需求,特别是一些细分人群如母婴、残障、老人等人群的特殊物资需求问题。

“‘数字备灾联合行动’ 从救灾向乡村振兴、一老一小、弱势群体救助、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延伸,有利于满足由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所带来和各种迫切需求,标志着公益数字创新有了新的行动方向,是同时影响中国公益与商业两个领域的革命性举措。”高华俊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