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着破旧的公文包,兜里揣着仅有200元的功能手机,独自一人奔波在出差的路上。

任谁也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朴实无华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山东首富——张士平

提起这位首富,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他厉害的头衔,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白手起家的首富曾经竟承诺给他的16万员工一人一套房

那么这位首富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又是如何从一位农村小伙变成后来的商业大佬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手起家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清晨,山东邹平县第五油棉厂的大门口,一个身材魁梧的年轻人扛着一袋沉甸甸的棉花,大步走进厂区。

这个年轻人叫张士平,是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谁能想到,这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有朝一日会成为中国商界的传奇人物之一

张士平1946年出生在山东邹平县的一个贫困农村,尽管家境困难,但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他的教育,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张士平完成了初中学业,这在当时的农村已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4年,18岁的张士平被分配到县城的第五油棉厂工作,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在油棉厂的日子并不轻松,每天,张士平要扛着上百斤重的棉花在车间里来回跑动,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从不喊苦喊累,而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就连被下放黄河治水、整日在泥水中泡着的日子,他也咬牙挺了过来,或许正是这份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他日后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1年,35岁的张士平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被破格提拔为油棉厂的厂长

上任伊始,他就发现厂里存在诸多问题:工人纪律松散、生产效率低下、厂房设施破旧不堪……面对这一片散沙,张士平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制定了“25字方针”,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他动员全厂员工集资,建起了新的毛巾厂;他带头推销产品,开拓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的带领下,第五油棉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4年,净利润达到了400万元,跃居全国同行业第一。

1998年,已是棉纺大王的张士平着手成立魏桥创业集团。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当棉花严重滞销、企业陷入困境时,张士平灵机一动,决定更换产品,生产毛巾和棉布。几经周折,新建的毛巾厂终于投产,产品供不应求,让企业起死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张士平创立魏桥集团后,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电力不足等重重困难。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张士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绝佳机遇,他决定投资新项目,大力发展电解铝产业。

说干就干,张士平带领团队昼夜奋战。经过15年的发展,魏桥铝电最终坐稳了全球铝业龙头老大的交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商海中纵横驰骋的张士平,其成功秘诀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快、高、低”,就是行动要快、规模要高、成本要低。

正是凭借着这三点,他带领魏桥集团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突围而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好领导好企业

位高权重的张士平却始终保持着朴实无华的作风。无论是在车间现场还是在办公室里,他总是一身朴素的装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不敢相信,堂堂魏桥集团董事长,竟然还在使用一部200元的功能手机。

但在张士平看来,手机只是个通讯工具,没必要讲究什么奢华,更重要的是要用在刀刃上,为企业省下每一分钱。

除了勤俭节约,张士平还有一个引以为傲的“绝活”,那就是一个人出差,从来不带秘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便公司上市了,他接待投资者、赴各地考察,也总是一个人默默前行,从不张扬。他常说:

“我这辈子,注定要为集团带路。等哪天拎不动这个'公文包'了,我就该歇歇了。”

事实上,在纵横商海的同时,张士平从未忘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带领下,魏桥集团坚持"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富而思报",积极回馈社会、服务地方。

2002年,集团出资1.3亿元,硬是在黄河滩区建起了一座造纸厂,安置了2000多名失地农民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大量安置农民工就业,张士平还打造了“幸福魏桥”的品牌,为员工提供从婴儿到老人的全方位关怀。

记者曾问起他的“筑巢行动”,张士平颇为自豪地说:“我们集团16万员工只要在这里工作,就能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这在全国企业中,都是少有的员工福利。

张士平常说:“办企业只有两个目的:一是安置就业,二是向国家缴税。”在他的身上,企业家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可谓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魏桥集团纳税61.66亿元,堪称纳税大户。在各种经济会议上,张士平总是第一个发言,“我又给国家交了多少亿的税。”这句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值得敬佩 永远铭记

2019年5月23日,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山东大地:山东首富、魏桥创业集团创始人张士平因病去世,享年7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是员工眼中亲切友善的“张厂长”,是生意伙伴眼中精明强干的“铝电大王”,是同行和后辈心目中“工作狂”式的楷模……56岁才第一次出国,65岁还能每天坚持晨跑1小时70岁时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然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众望所归之时,病魔却悄然来袭,斑驳的老照片上,张士平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可见,然而物是人非,英雄已逝,徒留无尽哀思。

张士平患病的消息,在魏桥集团内部不胫而走,起初,大家都以为老爷子只是休养几天就会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士平的病情却每况愈下。虽然夫人和子女们想尽办法四处求医,但癌症的步步紧逼,还是让这个坚强的汉子最终倒下了。

病榻上,张士平的意识已经时断时续。在一个清醒的间歇,他突然挣扎着坐起身来,眼神坚毅地环视病房,虚弱地说:

“我这一辈子,最牵挂的就是咱们魏桥的员工。你们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不能委屈了大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完,张士平又重重地跌落枕头,陷入了昏迷。

儿子张波赶紧上前扶住父亲,泪如雨下,他知道,父亲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了魏桥集团,倾注在了千千万万个普通员工身上。

平日里,张士平最关心的就是员工的收入和福利问题。他常说:

“企业是大家的,利润最后都要回馈到员工身上。只有员工过得好,企业的根基才能稳固。”

张士平的这番告诫,也成了他留给儿子和魏桥集团的“绝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23日17时03分,心电监护仪发出了刺耳的“滴滴”声,屏幕上的生命迹象戛然而止。

睿智的双眸永远阖上了,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再也挥不动了。张士平,就这样静静地走了,走得如此悄无声息,却又如此让人揪心。

噩耗传来,整个魏桥集团上下一片悲痛。员工们自发来到厂区广场,手捧鲜花,含泪送别。

大家都知道,是张士平给了他们一个安身立命的港湾,是张士平,让他们在人生的舞台上,活出了尊严,活出了价值。失去了这位慈父般的领路人,魏桥集团上下,俨然失去了主心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士平的灵堂设在集团礼堂。堂内肃穆庄严,哀乐低回。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吊唁,送上最后一程。

灵堂外,天空阴霾密布,似乎连上苍也在悲悼这位民族企业家的陨落。张士平走了,他像一颗永不陨落的星辰,镶嵌在中国企业家的星河中,照耀着后人砥砺前行的征程。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一大批年轻人成为魏桥的中坚力量,继续肩负起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任。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纵观张士平的一生,最让人肃然起敬、感佩不已的,还是他那份不改初心、一以贯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