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将近有2亿人存在颈动脉长“斑”的情况,40岁以上成人检出率达40%,60岁以上老人检出率高达9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颈动脉长“斑”是怎么回事

人体的颈动脉就像厨房里的水管一样,时间久了难免会有“水垢垃圾”堆积,再加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诸多危险因素的存在,造成颈动脉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使内膜中层变厚而形成斑块。

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机体老化的正常生理现象。大多数颈动脉斑块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是通过超声检查在体检中发现。

颈动脉长“斑”的危害

颈动脉斑块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稳定斑块(强回声硬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弱回声或中等回声软斑块)。

稳定的斑块不会轻易“闹事”,但不稳定的斑块却像个“不定时炸弹”,它们随时可能破裂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流流向脑内,堵塞脑血管,诱发脑中风,后果严重。

颈动脉长“斑”该如何预防和改善

日常生活中要低盐低脂饮食,增强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将高危因素控制在合理水平。对高危人群如老年人、三高人群、吸烟、肥胖等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筛查。

颈动脉长“斑”会出现哪些身体症状

颈动脉长“斑”是一个隐匿过程,随着斑块的不断增厚变大,颈动脉管腔会越来越狭窄。

临床上,常把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分别是轻度、中度、重度和闭塞。

轻度狭窄,指颈动脉管腔内径缩小不到 50%;中度狭窄,指颈动脉管腔的内径缩小 50%~69%;重度狭窄,颈动脉管腔的内径缩小 70%~99%;闭塞,指颈动脉斑块导致颈动脉的血流完全闭塞不通。

早期轻度狭窄一般没有任何不适,中重度狭窄可能会影响脑供血,出现头晕、头痛、黑蒙、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肢体乏力等症状。

颈动脉长“斑”应如何应对

颈动脉轻度狭窄,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可以先通过健康生活来控制;轻度狭窄,但有三高、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毫摩尔/升的,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中重度狭窄,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重度狭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的手术治疗。

对无症状软斑块患者,建议使用他汀药物治疗,使 LDL-C<1.8 毫摩尔/升;无症状硬斑块患者,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

颈动脉长“斑”应如何进行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基础治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成分,他汀类可以降低LDL-C,抑制斑块生长。另外,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代谢,让斑块变得更“硬”更结实,从而不容易破溃脱落。轻度狭窄,但有三高、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 毫摩尔/升的,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来控制;中度狭窄,并且发现血脂明显升高,这类患者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重度狭窄,都应该服用他汀来进行干预治疗。他汀类药物有很多种,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药物选择。

2.抗血小板药物

当斑块破溃时,抗血小板药物会抑制血小板聚集,避免激活纤维蛋白,从而预防血栓形成。目前,若患者存在中重度狭窄,一般应服用阿司匹林;若患者只存在一处或多处斑块,但未导致管腔狭窄,或虽有狭窄但狭窄程度 < 50%,则需要结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出血风险,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颈动脉长“斑”完全不必惊慌。发现有斑块时,控制高危因素,及时监测斑块稳定性和血管狭窄程度,根据自身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让医师和临床药师帮助您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争取早日远离脑中风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