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4年以来,不断有国际著名车企宣布暂停或放缓电动汽车的研发和投入,包括此前一度大力宣传推广自己电动车概念的苹果公司,更是直接放弃了电动汽车的研发。

与此同时,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宣布将斥资60亿美元,进行内燃机的研发工作,这不是个别现象,众多国外车企都宣布将在未来一两年推出新型的内燃机车型。

这些车企的集体表态让人产生疑惑,难道是新能源车的发展前景已经暗淡,才导致他们重回内燃机车的老路?中国目前的新能源车产业,还能继续高速发展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车企为何抵触新能源?

仔细观察这些国际著名车企的表态就会发现,他们并非是彻底放弃新能源车市场,大多数企业都是暂缓推进。

奔驰表示,该公司原定于2025年实现电动车销量占比达到50%,目前这一目标将推迟到2030年,同时放弃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的计划,奔驰将把市场重心重新放到燃油车型上。

美国福特公司则宣布将年产6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从2023年推迟到2024年年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包括宝马、保时捷、奥迪等众多品牌纷纷推迟了原来制定的电动车市场计划,而日本的丰田公司则突然叫停了电动车生产计划,掌门人丰田章男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贬低电动车。

由此可见,这并非是一两家企业的决定,而是国外汽车行业心照不宣的集体行动,他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一语道破天机,他认为国际车企并没有全面回归燃油车,更不可能停止电动车业务,“只不过是不赚钱,需要延迟一阵”。

没错,就是因为国外的车企搞电动车,难以收获预期利润,所以采取了放缓推进的策略,来应对目前的市场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奔驰为例,2023年,全年销售电动汽车24万辆,仅占总销量的11.7%,这和投入的研发成本实在是不相匹配,如果继续之前的计划,只会让企业的利润不断缩水。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新能源车市场的容量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欧盟出台燃油车销售禁令,于2035年将禁止在其境内销售非零碳排放的新燃油车,这都说明新能源车毫无疑问将是世界汽车产业未来的趋势。

但是,本来起源于西方的新能车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这些车企忽略了,他们认为新能源车无法创造高额的利润,相关产业链更是难以健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给了中国车企弯道超车的机会,2010年之后,中国新能源车强势崛起,自2015年起,中国牢牢占据了世界新能源车产销量第一的地位,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更是跃居世界第一。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在发展新能源车的过程中,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同时依托中国自身的庞大市场,实现了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成本不断降低。

中国车企相互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不可避免的将国际车企也卷入其中,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中国新能源车“内卷”的市场状况,逐渐发展成为对国外车企的强烈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同的品质,中国新能源车的价格要低好几万块钱,你让消费者怎么选?

况且,国际很多著名车企在制定自身新能源车发展计划的时候,依然习惯性的觉得可以高歌猛进,等到他们真的下场参战之时,才突然发现,原来市场的主导权早已不在自己手中。

怎么办?那就先停下来等一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际车企的焦虑与选择

他们要等什么呢?

从今年2月份开始,美国极力炒作“中国电动汽车威胁论”,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甚至放言,中国可以让行驶在美国道路上的300万辆电动汽车同时抛锚,这些电动汽车收集了美国人的信息,正在威胁国家安全。

随后,美国开始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台一系列禁令,先是要求在美销售的电动汽车,不得使用中国的电池,然后又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盟也同步跟进,去年10月,欧盟发起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认为中国车企取得了政府的补贴,造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这项毫无依据的调查将持续13个月。

市场竞争无法取得优势,就利用非市场化手段对中国产品进行围堵封杀,这一套手法实在是不新鲜,欧美等国的做法,客观上来说肯定会对中国车企造成一定的影响,但这样就能帮助他们的车企取得优势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少短期内恐怕很难,新能源车发展绝不是某几家车企的企业行为就可以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至少相关配套,如充电桩等设施,要由政府协调发展,此外政府的补贴、相关的政策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但以目前的世界经济状况来看,战争的影响依然严重,让欧美国家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新能源车的发展上来,恐怕很难做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欧美车企不得不面对一个两难的局面,如果继续发展电动汽车,将直面来自中国的市场冲击,在这场竞争当中,一个不小心,原来的优势也有可能丧失。

而如果放弃电动汽车,那相当于放弃了未来的所有市场机会,这是任何一家车企都无法承受的后果。

所以,这些车企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表示不会放弃新能源车发展计划,但至少目前一两年,需要将原来较为“激进”的市场目标进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用意其实很容易理解,一方面腾出一个缓冲期,去加强自身的“内功”,另一方面观望政府的非市场化措施,能否对中国电动汽车起到限制作用。

由此可见,一些国外媒体带节奏唱衰新能源车,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已经在电动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上取得绝对优势,当下更应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的走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康庄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