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座右铭是‘拒绝内耗’

希望大家都能

在清楚认识自己的情况下

通过努力获得

自己想要的未来。”

5月14日

2024年职业教育活动周

山东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

青岛电子学校毕业生戴栋晨

作为优秀毕业生代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一名中职生到

“国防七子”之一的

哈工程博士研究生

这个男孩

用十二年的时间

实现了人生“逆袭”

他的经历

一直激励着很多青年学子

一起来听他的故事吧——

从班级中游到专业领跑

中职三年找到人生方向

“抵达成功的路有很多条

关键是找准

适合自己的那一条

并坚持一步步走下去。”

2012年的夏天

戴栋晨以低于普高线

20多分的成绩

进入青岛电子学校

他回忆起12年前

中考报志愿的情形

仍历历在目

“以我当时的情况

就算能进普通高中

或者去民办高中

也未必能考上一所

比较好的大学

不如去中职学校

学习专业知识”

经过综合考虑

他选择了青岛电子学校的

“王牌专业”电气技术

应用专业

成为春季高考班

的一名中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师资雄厚

专业强势

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因为“心里有谱”

戴栋晨入校后就

目标坚定地努力学习

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一步一步提高技能水平

从刚开始一根线

一根线地接

到最后得心应手地

完成电动机控制线路的

安装与调试等

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模块

的整个流程

就读青岛电子学校的三 年间

他的成绩一直保持

在班级前二

2015年山东春季高考

戴栋晨一路突破重围

以专业大类全省名列前茅的

优异成绩考入

山东理工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从考研“再战”到考博成功

坚定迈向科研之路

“进入大学后

与同级学生相比较

我在动手实验

编程等方面更为擅长

物理、化学等领域知识

则有所欠缺。”

戴栋晨认为

与普高相比

中职学校

更注重专业实践学习

毕业生的

动手实践能力比较强

三年的中职学习

让他打下了扎实的

专业知识基础

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

他大一时就在

全国性机械制图大赛

中获得二等奖

大二开始在实验室

带学弟学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秀让人更自信

大学本科期间

戴栋晨早早就为

自己设定了新目标

继续读研

未来走科研道路

然而

和很多考研族一样

他的考研之路

并非一帆风顺

第一次考研

因为英语差了4分

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

决定“再战”考研后

他勇敢选择了更高的目标——

中国科学院大学

他在学校门口租房

每天在自习室里全力冲刺

复习一年后

顺利考上国科大

被录取为

机械电子工程

专业硕士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笑称

自己考上研究生的

关键因素是坚持

“考研族都流传

一句话叫‘剩者为王’

我相信只要坚持到最后,

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读研期间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

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我未来想去研究所工作

继续读博就是

一个必然的选择。”

他将考博目标

设定为“国防七子”之一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

人工智能专业

准备了半年时间

最终如愿以偿

特别喜欢“盯”老师 “抠”问题

未来希望投身国防事业

“这个孩子学习好

是我们班的

学习委员兼数学课代表

数学是他的强项。”

青岛电子学校

电气专业教师徐圆回忆

戴栋晨是一个

特别会学习的学生

会合理分配时间

总是“盯”着老师

对于不懂的问题

一定要“抠”出来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他都保持

乐观阳光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圆认为

他有今天的成绩

是意料之中

“他从高中阶段就

显现出研究型人才的特质,

单纯无杂念,

只有这样性格的人,

才能钻研进去。”

作为过来人

他寄语即将面临中考的

学子们能够正视这次考试

“虽然中考会决定

未来三年在哪所学校就读

但是不能决定人生

如果没有想好

未来自己要走的路

多听听高中阶段学校的宣讲

也许会有所思考

只要做好自己

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相信目标即使很远

也能慢慢到达。”

“哈工程在国防科技方面的

贡献突出

未来我希望

能在国防科技领域

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戴栋晨说。

本文素材来源 | 青岛晚报、山东卫视、半岛新闻等(采访整理:本报记者 孔萌 贾文艺)

视频制作|贾文艺 孔萌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 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