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王光美出访

1966年,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巴基斯坦。期间,两国领导人谈到中美关系,刘少奇的一句话,让翻译过家鼎听后,大吃一惊,一时不敢翻译。

此时,一旁的王光美,看着过家鼎,坚定地说了两个字:“照翻!”

那么,刘少奇当时究竟说了什么?王光美又为何如此笃定?

想要弄清楚这些,还要从王光美的经历,他们多年的感情,还有当时的具体情况说起。

1946年,正在辅仁大学担任助教,并准备前往美国名校,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光美,突然收到地下党的一个纸条。

原来,当时国共与美国为实施停战协定,准备成立北平军调部,正好缺一个翻译。共产党想要邀请王光美,去担任翻译。

一边是梦寐以求的博士,而且还是最好的学校,拿得全额奖学金;一边是危险重重,但对整个国家都极其重要的革命事业,王光美一时陷入两难境地。经过慎重考虑,王光美还是决定赶赴延安。

年轻时期的王光美

来到延安一段时间后,王光美更加真切感受到了共产党的魅力,便想要入党。但在提交入党申请后,一直没有收到回复。

于是,在一次与刘少奇的谈话中,她将这事情告诉了刘少奇,并向他寻求帮助。刘少奇告诉她,她还缺乏很多知识,需要多向群众学习。这句话,王光美不仅听进去了,而且还付诸行动。

1947年,王光美被分配到晋西北参加土改工作,一直到1948年才结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光美时刻谨记刘少奇的建议。

初到山西兴县姚家会村,王光美等土改工作人员,就遇到了三大难题。

第一,工作人员与农民群众的语言不通,各说各话,互相听不懂。

第二,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压迫的贫雇农,担心工作人员走了以后,地主找他们算账。

第三,这些农民都很质朴,觉得大家一直生活在一个村子里,抹不开脸面,去斗地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光美旧照

这三个问题,后两个比较好解决,只要工作人员给农民群众耐心讲解,大家都会理解。但是,语言不通,却是一大难题。

这些农民,基本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没有出去过。而工作人员,虽然走南闯北,接触过各地的人。但是,由于晋西北的方言比较难懂,不可能短时间内都听明白。因此,工作期间,因为语言的问题,闹出不少笑话。

在一次会议中,王光美负责记录工作。但是,刚刚从北京大学校园里出来的王光美,实在是听不懂山西的方言,根本无从下笔,只能呆坐在座位上,干着急。

有群众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开始开玩笑:“克死哈人咧,看奴鬼孥则,不知梯甚咧……”

听到“奴鬼”、“死人”等词语的王光美,一时不知所措,她还以为这是大家对她不礼貌的话语,便开始忐忑不安,羞涩不已。

此时,恰好旁边一位工作人员听懂了这句话,赶紧给王光美翻译:“他们是说‘可死下人了,看那女子,不知道听啥呢。’”紧接着,他又向王光美解释:“可死哈人”是当地人正常的口头语,不是骂人的话。

1947年晋绥的土改

听到这里,王光美的表情才又重新放松,露出笑脸。看到误会消除,大家全部哈哈大笑。

与大多数工作人员相比,王光美面临的难题,不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

王光美出生于名门望族,她的父亲叫王治昌,曾考入北洋大学攻读法律。后来又在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改学商科。北洋政府时期,他曾担任工商司司长、代理农商部长,是当时管理中国经济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还出席过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一次是巴黎和会,一次是华盛顿九国会议,被英国认为是,中国政府内的“革新派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王治昌还是一位极其注重情义,有气节的人。当年,他的好友,国民党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被刺身亡后。位居高位,一向被认为没有党派门户之见的王治昌,一气之下,退出北京政坛,带着妻儿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光美(父母中间)一家合照

而王光美的母亲董洁如,同样出色。她出生于富商之家,是中国第一批女大学生,还是一位爱国人士。大家对她的印象是,温柔恬静,从未大声说过话。但她却非常勇敢,曾冒险掩护、营救多名地下工作人员。

父亲虽然隐退,但他们这个富商与社会名流结合的家庭,依旧有着殷实的家底,使得他们一家在乱世中,过着安适的生活。

父亲每天回来,都会给孩子们带一些好吃的,例如酱肘子之类的。考试过后,还会奖励他们每人一只大螃蟹。

到了农村后,这里不但有咬人的虱子,还有臭虫,吃得也很简单。但是,王光美不怕脏,不怕累,不嫌虱子、臭虫咬,也不嫌弃农民家里的味道。为了更好了解群众,她甚至与农民同吃一锅饭,同睡一盘炕。

刘少奇的建议对王光美帮助很大,让她更加了解农民群众,拉近了与农民的距离。回到延安后,经过更加深入的了解,王光美更加敬佩、信任刘少奇。而刘少奇,也对聪明、踏实的王光美生出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光美与刘少奇

1948年6月,刘少奇向王光美表白。这段告白没有甜言蜜语,只有坦诚。他将自己的缺点和盘托出,王光美欣然同意。

8月,他们低调结婚,王光美成为刘少奇的政治秘书。此后,她兢兢业业,谨言慎行,成为刘少奇的得力助手。

王光美与刘少奇结婚多年,被认为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甚至连毛主席,都羡慕他们的幸福生活。

但是,没有一段婚姻是没有一点摩擦的。所谓幸福的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相互包容与体贴,王光美与刘少奇也一样。

结婚之初,刘少奇在王光美眼里,是一个一点不懂爱人的人。

王光美曾回忆称,刚结婚那段时间,周六有电影的时候,刘少奇的警卫员就拉着他去看电影。当时,刘少奇根本没有想到,叫上自己的老婆一起去。

王光美一个人在家,也不知道刘少奇去哪里了。后来,王光美知道后,就有点生气。

王光美与刘少奇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一家搬进了中南海。通过之前的经验,刘少奇知道了要叫上老婆,但依旧没有注意到恋爱中的细节。

有一次,刘少奇在中央开完会,就直接去怀仁堂看戏去了,然后再通知王光美,让她自己一个人去怀仁堂。此时的王光美,刚刚结婚一年,还在憧憬着美好的恋爱。刘少奇的这一做法,无疑让王光美觉得,他真的是太不懂女人的小心思了。

因此,王光美又有点生气。事后,她对刘少奇说:“既然都开完会了,你下班就不回家一下,直接把我也接过去看戏?”

在相处中,他们也出现过信任问题。

有一次,王光美问刘少奇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谁知刘少奇竟然说,不记得了。王光美对此感到十分不解,怎么可能有人忘记自己的生日呢?

因此,王光美觉得,刘少奇是有意对自己保密。她生气地说道:“工作上的事情保密我理解,难道生日你也要保密?”

王光美刘少奇与孩子们

后来,王光美才知道,刘少奇没有说谎,他是真的不记得了。那些年,刘少奇不是处于白色恐怖下,就是跟随军队走南闯北。在那样的环境下,革命者早就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思过生日。时间一久,自然就记不清了。

经过多次磨合,刘少奇终于开始懂王光美的心思了。他知道王光美在乎这些,于是,他也开始在乎了。

一次,王光美因为怀有身孕,身体反应严重,吃不下去饭。刘少奇心疼地看着妻子,忽然对她说道:“今天,我给你做几个湖南菜吧……”

王光美吃了一惊:“你还会做菜?”他们平时吃饭,都是炊事员做,王光美虽然在工作上,给了刘少奇很大帮助,生活中,也将几个孩子照顾得很好,全部视如己出,给了他们充足的爱与关心。

但是,王光美不怎么会做饭,工作人员还笑称她是“烩饭厨师”。原来,当时刘少奇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有时候实在是太晚了,炊事员都已经休息了。王光美就把白天剩的饭,放在一起加热,给刘少奇当夜宵。

刘少奇与王光美一起钓鱼

刘少奇以前生活不规律,吃饭也都是冷热饥饱瞎凑合,时间长了,得了胃病。而王光美虽然只会“烩饭”,但刘少奇却很爱吃,他的胃病也逐渐好转。过去相处期间,刘少奇也从没说过自己会做饭。

那一天,刘少奇给王光美做了个蒸鸡蛋,里面加了一些醋。虽然王光美认为,这个做法有些特别。但她依旧觉得,那个鸡蛋特别香、特别嫩。因为,那里饱含了日理万机的丈夫,对妻子的深切关爱。

更让王光美感动的是,有一次,她生孩子的时候。

王光美属于高龄产妇,那个时候是她最脆弱、最需要家人陪伴的时候,当然希望丈夫能在身边。但是,当时的刘少奇,恰好要主持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王光美非常理解。

让她没想到的是,刘少奇后来还是来看她了。看到躺在病床上疲惫、憔悴的妻子,刘少奇非常心疼,他慢慢弯下腰,轻轻吻了王光美一下,以表达自己的歉意。

正因为相互体贴,他们一家成了外界眼中的幸福家庭。而他们之间,也有了非同一般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光美与刘少奇在一起

1966年3月,王光美随同刘少奇出访巴基斯坦、缅甸、阿富汗三国。起初,刘少奇并不想让王光美去。因为,此时王光美正在农村工作,他不想影响她的工作。

为此,他还给王光美写了一封信:

“3月下旬,我可能要去阿富汗、巴基斯坦访问。我想这一次你可以不必同我去了……如有同志提出你是否要去,我也可提出你可不去。我身体还好。你走后,没有什么变化。家中的人都好,你可放心,望你注意自己的身体……”

不过,外交部出于礼节考虑,还是决定让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出访。

在巴基斯坦的一次只有阿尤布·汗总统、布托外长和刘少奇夫妇,以及陈毅夫妇、翻译过家鼎的一个小型宴会上,双方突然谈到了中美关系的话题。

期间,刘少奇说道:“只要我们中国对美国的政策改变,美国也就会改变。”

刘少奇王光美出访

听到这句话,过家鼎非常惊讶。因为,当时中美关系比较紧张,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却非常重要,过家鼎一时不敢翻译,转头看王光美。

王光美的英语非常好,她不但可以清楚的掌握外宾说的话,提前了解他们的意见,还能用刘少奇容易理解的话,补充过家鼎的翻译。

此时,王光美非常淡定,她看着过家鼎,坚定地说了两个字:“照翻!”

过家鼎这才放心下来,给刘少奇做了翻译。

此次事件中,王光美之所以能够如此笃定,一方面,是因为她是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她非常清楚,政治家在外交场合说的任何话,都与政治战略有关。

纵然刘少奇在工作上,严格遵守原则,该保密的事情,一件都不会对她说。但是,她也有自己的洞察力。

过家鼎

另一方面,结婚这些年,她虽然还没有完全了解到刘少奇,但双方之间却十分信任。她相信刘少奇说出句话,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事实证明,王光美是对的。虽然两国关系紧张,但也有接触。美国的两任总统肯尼迪、约翰逊,都曾向刘少奇赠送过,有签名的《美国年鉴》。

而在此次宴会结束的第二天,阿尤布·汗总统亲自陪同刘少奇夫妇,坐上了一辆高级的防弹保险轿车。

期间,他还不经意的告诉王光美,这辆车是美国驻巴大使,特意交给巴基斯坦,接待刘少奇用的。

后来,美国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访华,这也使得中美双方在1979年正式建交。

王光美在外交场合的敏锐判断力,并非仅此一次。早在1963年,她陪同刘少奇出访印尼、缅甸、柬埔寨、越南东亚四国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当年4月12日,王光美与刘少奇乘坐专机,到达印尼首都。当他们走下飞机后,受到了苏加诺总统的热烈欢迎。

在前往总统府的途中,街道两旁有50万人夹道欢迎他们,场面异常热烈。苏加诺的女儿,后来的印尼总统梅加瓦蒂,也在其中。

刘少奇出访印尼受到热烈欢迎

当天,他们被安排在总统府内,参观兰花展。苏加诺总统,还将一个新出的兰花品种,以王光美的名字命名,并送了她一盆。

次日上午,王光美和刘少奇,还应邀出席了印尼的航空节,观看航空表演。期间,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当时,大家都在认真观看表演,一架飞机窜上高空后,又突然往下冲。此时,观众都以为这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动作,还有人热情鼓掌。

但没过多久,大家就听到了隆隆的响声。飞机随即重重摔在地面上,而且距离观众席非常近。原来,刚才那一幕并非是表演,而是一场事故。

幸运的是,此次事故,并没有撞到观众。此时,台上的苏加诺总统,脸色非常难看,对于给客人造成的惊吓,他觉得很不好意思,半天都没有说话。

最后还是刘少奇暖心安慰,称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事故并不奇怪,我们也有过这样的事情。气氛这才缓和下来。

此次出访,印尼人非常热情。在4月16日上午,刘少奇夫妇在苏加诺总统的陪同下,又来到了著名的复州山火山,这是一座正在喷发期的活火山。

为了欢迎中国客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喷火口附近,用石块砌了“欢迎贵宾”几个大字。当时,前来观看的人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记者。

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同印尼总统苏加诺

就在大家热烈交谈的时候,一位法国摄影记者,突然用英文问王光美:“你想去巴黎吗?”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并没有让王光美慌乱,她几乎没有多做思考,便脱口而出:“现在还不是时候”。紧接着,记者又开始追问:“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去巴黎?”

从第一个问题开始,王光美就意识到了不对劲。因此,对于这个问题,王光美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答复,只是礼节性的夸赞了巴黎一番,称如果以后有机会,自己会去的。

此次活动结束后,王光美将这件事情详细报告给刘少奇,并告诉刘少奇,她觉得这个记者,可能是苏加诺特意安排。

当时中美关系紧张,法国在西方阵营中,有点独立性。此番是想要试探我们的态度。刘少奇认真听完,并未表态。

王光美刘少奇

几天后,刘少奇与王光美来到柬埔寨访问。期间,他们在与柬埔寨亲王夫妇,乘坐飞机出访外地时,刘少奇突然问道:“这是哪国的飞机”,对方回答法国,刘少奇继续说道:“请你们帮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想要买几架。

次年,中国与法国建交。所以,那次询问,是刘少奇在不动声色的传递回音。

刘少奇与王光美之间的这种信任,使得他们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无需多言,也会无条件相信对方,支持对方。这才有了一段,让世人羡慕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