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推出第三十期:

缔造茅台、富可敌省

贵阳“华家”有多牛?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清末民初,贵阳有这样一个“开挂”的家族:问鼎贵州首富,一手缔造了茅台,还是如今贵阳一中的创始者。他们家,在当时贵州的政商两界都举足轻重。

今天要说的,便是曾经贵阳三大家族之一——华家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家阁楼

老贵阳有“华家的银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的说法。当时的华家凭借祖孙三代的努力,说他家“富可敌省”,一点也不夸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觉精舍(又称华家阁楼、华家大院)

华家“掌门人”华联辉是遵义人,在1862年举家迁来省城贵阳,经营盐业,积累起巨额财富。后创办茅台成义烧房,也就是茅台酒厂的前身,所酿之酒即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华茅”。再后来,他在茅台和贵阳等地开设了盐号,盐铺遍布大半个贵州,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盐运商和第一巨富。

到了华之鸿这一代,更是将家族带向了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之鸿

华之鸿早年曾是仁怀厅儒学训导。弃官回到贵阳后,他便干了几件大事。在办学上,他与唐尔镛、任可澄创办了全贵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贵州通省中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贵阳市第一中学;在宣传上,又出资参与创办了《黔报》《贵州公报》等贵州最早出现的现代新闻媒体。期间,他还被推为商务总会会长。这还没完,辛亥贵州光复后,华之鸿一度跻身政界,担任贵州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都督府财政司司长等要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之鸿出资参与建立贵州第一份报纸《黔报》

除了在政界的顺风顺水,更让贵阳人惊叹的是他的商业天赋。见到贵州文化教育落后,华之鸿于1909年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意在“文以载道,通达心灵”。花大手笔从国外买设备,加上先进的经营管理,书局年营业额最高达三十万两(白银),一跃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文通书局图书目录

在经营着书局的同时,他不仅从父亲手上接下了庞大的盐业经营,还管理着自家的酒厂。1915年,在华之鸿的推进下,成义茅台酒作为贵州代表团一员,走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让茅台一举成为世界三大名酒。

一系列“高端操作”下来,华家财富越滚越大,华之鸿也成为贵州最大的民族资本家,人称“华百万”。

后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各种拖欠、强征,华之鸿心灰意冷,便将家族产业交给儿子华问渠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阳文通书局负责人华问渠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专家学者来贵阳避难,可以说全国人才荟萃贵阳。华问渠瞧准机遇,果断成立文通书局编辑所,聘请了返乡的贵州籍学人、教育家马宗荣和贵州籍文学家谢六逸分别出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正副所长,以及冯友兰、贺麟、茅以升等100多位专家学者任编审委员,重塑了贵阳文通书局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宗荣(左),谢六逸(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七大书局的其他书局均兴办于相对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上海,而文通书局则奋起于封闭落后的西南小山城贵阳,创造了贵州乃至中国出版史上的奇迹。

文字:汪东伟

AI数字人主播:马铮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方志贵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