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通化市东昌区金厂镇跃进村北侧的山岗上,树木繁茂、生机勃勃,山脚下矗立的“万发拨子遗址”和“王八脖子遗址”两块石刻标识告诉人们,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该遗址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1961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万发拨子(王八脖子)遗址的考古发掘被国家文物局列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刘志鹏告诉记者,通化至金厂镇的公路从遗址中间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圜丘山脊多是生活居址,东部则是墓葬的主要分布区。1956年,吉林省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1997年至1999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三年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6015平方米,出土文物6942件,文化层深最深达3.12米,共分为十三个文化层,这在东北地区特别是长白山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这一地层剖面宛如通化的历史年轮,见证着通化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历史的沧桑。

万发拨子遗址年代跨度很大,包含了新石器时代、先高句丽、高句丽早期土著、高句丽中晚期、满族先世五种文化性质的考古遗存,遗址年代上限距今约6000年。遗址中发现的墓葬非常有特色,分为土坑墓、土坑石椁墓、土坑石椁石棺墓、大盖石墓、大盖石积石墓、积石墓、阶坛积石墓等七种,还发现了以男性为主体的35人的多人合葬墓。

万发拨子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吉林省东南部、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文化堆积最厚、文化性质最为复杂、持续年代最长、遗迹遗物最为丰富、文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发掘获取的大量考古学遗存信息,为鸭绿江中上游、浑江流域考古学文化序列的建立,深入研究东北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以及高句丽的起源与文化源流等诸多课题提供了详实、可信的考古资料。遗址的第三期遗存(春秋战国)与第四期高句丽土著遗存间明确的文化渊源关系,为高句丽文化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刘志鹏对万发拨子遗址近些年的保护管理工作十分了解,他告诉记者,作为通化市最早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化市为万发拨子遗址建立了系统的档案,标志牌背面为文字说明,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省文物局专业人员队伍对遗址进行了系统的测量。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将遗址纳入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巡查系统,聘用业余文物保护员及物业,建立了较为完善、快捷的联系和通信网络,发现问题随时报告,及时处理。

除此之外,通化市文旅局于2016年向国家发改委申请万发拨子遗址环境整治项目,2018年取得批复,已完成山体植被修复面积约1.8万㎡,及时有效地对遗址本体进行了必要的保护措施。《万发拨子遗址房址、墓葬遗址保护和环境整治项目设计方案》2020年1月获得了吉林省文物局批准。目前,已完成过街人行天桥基础施工,预计2024年底竣工并面向社会开放。

通化市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曹馨文说,通化市文旅局于2017年组织编制了《万发拨子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公园规划面积为50.84公顷,将为社会民众提供宣传遗址历史文化、普及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知识和日常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并且计划建立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科普教学的基地。未来,作为一个完整的考古遗址公园,定会让悠久的万发拨子遗址焕发新的价值和光彩。

原标题:通化万发拨子遗址的发掘、保护和利用——让六千年古文化遗址再焕光彩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李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