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台操作员通过“太原微城管”平台为群众答疑解难。

检测人员利用裂缝测宽仪检测裂纹的宽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成投运的城市内涝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可为汛前防汛力量部署提供强力决策支撑。本栏图片均由本报通讯员摄

阅读提示

2020年,太原市入选全国首批15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城市。2022年入选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示范城市。目前,太原市搭建形成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6+X”基本平台框架,实现业务指导、指挥协调、行业应用、公众服务、数据汇聚和数据交换6大基本系统部分软件的功能梳理和研发升级,并与国家平台联网。

城市精细化管理考验着管理部门的智慧,如何才能更高效、更简便地管理城市环境?太原市通过深入开展城市管理智慧化工作,抢抓“机遇期”,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与场景开发应用双轮驱动,在城管数字化转型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创新探索。

整治市容市貌有了“千里眼”

3月25日,记者来到太原城管指挥中心业务大厅,一块14米长、2.4米宽的电子大屏格外醒目。大屏上,多地的实时监控画面清晰呈现。大屏前,两名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利用“千里眼”数字城管系统,仔细观察各地情况并及时作出处理。

视频里,出店经营、沿街晾晒等问题一览无余,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控,自动识别抓拍取证,实现市容秩序问题智能发现、处置过程智能监管、视频核查智能结案的闭环式管理。

“晋A×××××的驾驶员,食品街这里不可以停车,请将你的爱车移至附近停车场内,谢谢配合!”一名工作人员从实时监控画面观察到有违停车辆,利用语音喊话系统对司机进行劝离。司机听到喊话后,立即从附近店铺出来,驾车离开。短短几分钟,违停行为得以纠正,实现远程非接触式执法。

“我们全新启用了语音喊话系统,360°旋转监控智能识别,发现问题及时语音提醒督促整改。”太原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指挥中心对占道经营、违法停车的行为人直接进行语音喊话,提高了案件办理效率。

以往处置城市内涝的方式大多以“事后处置”居多,能否将“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测”?这一问题也引发太原市城管局的思索。

2023年,市城管局高位启动城市内涝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建设。目前城市内涝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已基本建成,对全市易积水的低洼路段、人行下穿通道、车辆下穿通道、泵站、污水处理厂、排洪渠、缓洪池以及泵车八大类监测场景共690处固定“监测眼”,统一部署视频监控、水位监测、雨量监测、声光报警等前端感知设备,经过去年汛期的多次实战检验,运行成效初显。

这一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通过前端感知设备配备的超声波液位计可实现对监测区域积水深度厘米级监测,按照“蓝、黄、橙、红”四级报警级别,在系统中做出预警响应,并实时推送至“领导驾驶舱移动端”“PC大屏幕指挥端”以及“防汛通App作业端”。同时声光报警设施可对积水区域进行远程喊话、强光闪烁报警、高音音频报警,起到警示作用,防止人员和车辆误入积水区域,最大程度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旦暴雨来袭,系统内提前设置的相关点位便会实时收到来自气象部门提供的降雨量信息,我们对气象信息、排水管网信息、地形地貌信息进行二次整合,由运算模型计算出高风险积水点预报情况,为汛前防汛力量部署提供强力决策支撑。”太原城管指挥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系统投入试运行以来,共监测雨情12次,预警次数201次。

解民生之忧装上“顺风耳”

“太原微城管”是太原市城市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践行“走好网上群众路线”,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第四代便民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城市管理“枢纽”的“顺风耳”。

“嘀……嘀……”

“系统收到晋源区新晋祠路晋阳湖公园南侧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被占用,无法从坡道上去,请尽快前往现场核实。”

“好的,我现在就在附近,我马上过去核实。”

“整改是否完成,请反馈!”

“整改已完成,图片稍后传送到位。”

不到十分钟,一则群众反映的事件得到及时响应处置。同样的对话在微城管工作群中每天要重复数十次。这些都是从“顺风耳”那里听到的问题,面对问题反馈,平台操作员会第一时间与当事人了解详细情况,做好记录,并通知各责任部门前去处置。

太原城管便民服务平台先后经历了从拨打热线电话投诉到电脑登录网站投诉,再到研发手机移动客户端App、如今的微信小程序。不断迭代的便民服务平台,见证了太原市城管智慧化的不断升级。小程序依托网络社交工具提供的庞大储存空间,为市民节省手机内存的同时,也是对用户信息安全的进一步保护。

这一小程序简单、易操作,只需通过微信注册“太原微城管”小程序,借助手机自动定位功能,上传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一条城管案件就上报成功了。市民还可以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问题的处理进度和处置结果。“太原微城管”小程序自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协调处置市民反映的施工废弃料、废弃家具设备随意堆放、排水设施堵塞、私设地锁阻车桩等城市管理类案件19万余件,有效解决了一批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体,对城市的脉搏跳动最熟悉。除此之外,如果市民发现身边有城市管理问题,还可以通过微博留言求助,工作人员受理立案帮助解决。该中心还主动从广播、电视、报纸等渠道,主动收集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立案介入协调处置。

道桥“体检”用上新装备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城市病”,也需要定期体检,除患排险。交通是否拥堵、管网是否破损、照明灯杆是否歪斜……把体检的“探头”伸向城市各个角落,才能从一项项具体的指标中发现城市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针对性地提供解决方案。

3月1日至4月30日,太原市城管局开展市政设施管养品质提升“春雷行动”,通过全过程、全系统数字化体检观察、动态监测城市发展体征。

千米长的大桥上,车流如梭,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检测人员正在给这个庞然大物进行“体检”。桥体有无裂缝、钢筋是否锈蚀……从桥面到主梁再到桥墩,通过“拍胸片、观肤色、测骨龄”等对桥梁进行常规检测。

桥梁的“体检”从外观开始,桥面由沥青铺筑而成,经过长时间运行,可能出现开裂、拥包、车辙、泛油等病害,通过肉眼即可观测这些情况。一旦发现裂纹,检测人员就利用裂缝测宽仪,检测裂纹的宽度。裂缝深度则采用非金属超声波无损检测。通过对混凝土的声速、衰减量和波形的测量,检查混凝土结构的孔洞、裂缝深度等缺陷,不破坏被检构件,提高工作准确度。

其次是“测骨龄”。一个个粗壮的桥墩,支撑着桥梁的主体,它就是整个桥梁的“骨头”,它的检测分外观、竖直度等,并布设永久性观测点。检测竖直度,跟检查人的腿形“直不直”一个道理。高精密全站仪大大提高了桥墩竖直度的精准测量。

钢筋扫描仪、车载式高空作业车、磁粉探伤仪、钢筋锈蚀仪、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现场摆放了20多种智能化检测设备。“像南中环桥这样体量大、结构复杂的桥梁太原有很多,我们专门引进一批智能化检测仪器,以提高工作效率。”市政建管中心桥梁所检测管理科科长原晓龙说。

开盖、清理、喷射、疏通,杏花岭区东二道巷里,工作人员刚结束一处排水设施的清掏疏通工作,正手持杆式潜望镜观察管道是否破损,宛若给管道做“胃镜检查”。以前检查井需要人工下井,现在技术更新,利用潜望镜短时间获取管道数据,准确记录排水管网功能问题以及长度、直径等详细信息,及时报给养护科整改维修。

“把科技融入城市管理,发挥‘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智慧作用,是我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副局长牛岩皓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智慧化推进城市“一网统管”,以建设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监测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统筹城市运行监测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加快建设市政设施数智化监管平台,推进构建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城市照明等领域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集数据汇聚、运行管理、指挥调度、信息传播为一体和市县乡跨区域纵向联通、各部门跨行业横向共享的城市运管服平台,为健康宜居城市画像。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