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楼市是背水一战。

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做好2024年住宅用地供应有关工作的通知》:“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应暂停新增商品住宅房用地出让”。

政策向内,土地财政终于开始对自己下手了。

我们知道,中国房地产与其它国家最根本的不同,就在土地财政;地方是土地资源唯一的供应者,对供求关系的平衡负有最终责任。地方财政不但拥有土地的供应权,也拥有土地的定价权,如果出现了严重的供求过于,始作俑者一定不是许家印、潘石屹之流,是地方财政。

地方财政也有一个根源性的问题。

财权小,税收利得占比55%,事权大,事权责任占比85%,这一大一小自然是财力不足,于是,有了土地财政,卖地的钱通通归地方;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中国是土地全民所有制,这个资源对地方政府来说,放在那也就是个行政区划,如果租出去,那太诱惑了;当然不是让农民去种粮食,是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卖给开发商去盖房子,那就是一棵巨大无比的摇钱树。于是,2017年时,中国楼市新建面积占了全球近一半,而中国的房企,先是民企,其后国企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计九万余家,超过了全球房企的总和,美国也只有五百多家;这就是以地方财政为核心取向的中国楼市,虽然政策一直表示:房子是用来住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棵摇钱树的量级究竟有多大?

202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和入8万多亿,超出了国企民企银行三家利润的总和,支撑了地方财政50%左右的收入。一个城市好不好,房价说了算;房价谁又是说了算?不是开发商,开发商总体上利润是恒定的,不是房价翻了几十倍,开发商了赚了几十倍,市场没有这种逻辑。房价的变数主要在地价,是地价说了算,地价与税金这两项政府性的收入占了房价的60%左右。

巨大的利益,挡不住的冲动,《最后的疯狂》,然后是《疯狂的代价》。中国房地产供应端在飞奔,而需求端是有限的,楼市的供过于求就是这样炼成的。

楼市危机实际上从2018年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各项数据还在上升,实际上注定会是一根长长的上影线。万科已经喊出了“活下去” 的口号,潘石屹警告房地产的未来是货币说了算,政策红利已经到头了;2019年恒大要求降价销售,也是浓浓的危机感,政策却下了限跌令。因为,中国房地产的核心价值从来都是财政。财政近几年政令堆成了山,所有政策只有一个目的:维持财政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保楼市说到底是保财政。

既然是以财政利益为核心价值,所以,政策一直在拼命刺激需求端,而不是斩断供应端。这本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既然供应端完全由地方财政决定,既然地方是土地的唯一供应者,如果2018年一纸文件,停止土拍,十年内没有特批一律叫停,现在的局面将是供不应求,没有悬念。

实际上在2023年对土拍已经有了一定的约束,一年三轮土拍,不能想拍就拍,缺钱就拍,要经审核,地方的部分权限被拿掉了;但正式下文,有了明确的界线,“商品住宅去化周期超过36个月的,应暂停新增商品住宅房用地出让”。仍然是一个标志性的转向,楼市向内,终于对自己下手了。

为什么不能在2018年限制地方土拍的冲动?为什么又在2024年开始出台限制措施?

原因都在土地出让金。

地方财政根本离不开土地出让金,谁来补一年8万亿的收入缺口?二十年内,没任何行业的税收,包括征收房地产税,在量级上都不能置换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停止土拍,就准备全面负债维持;现在,为什么又开始限制了?因为土地出让金已经大比例下滑,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律,2023年土地出让金滑至5万多亿元,这5万多亿也是城投为主在拿地,实为左的倒右手,还是负债支持,从而推动了特别国债的发行。发债将成为常态,社会消化不了,就让央行下场买,房地产的形势完全变了,与其占地走个土拍的形式,不如直接发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土拍做出限制,有利于修复供求关系。

政策要做的是斩断供应端,让需求端奔跑,但是,2024年对地方财政来说,仍然将十分困难;如果失去了土地出让金的支持,多半也要学习万科,喊出“活下去”的口号。

如果某城市去存量乏力,取消了土拍,这日子怎么过?

第一,学习贵州,打报告给上面,让上面指出一条光明之路;第二,发行特别国债务,长债化短债,撑住再说,大家不都是这样?第三,精简机构,减少冗员,堂堂正正地减少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

第三条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难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