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时候,我们这里经常看到江豚。尤其是夏天起风时,江豚成群结队地来,老人们说这叫‘江豚拜风’。”72岁的新洲区双柳街道陈路村居民涂胜武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这两年,江豚又回来了,我们很高兴。”

在双柳的长江干堤外滩,曾建有砂石集散中心的装卸场地和码头,还有一处村办砖厂。

长江大保护战略提出后,双柳街道在上级支持帮助下,以巨大勇气推进辖区内砂石码头取缔、砖厂关停、居民生活污水截污、十年禁渔等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态志愿者和民间河湖长在新洲区双柳江段巡查。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在双柳沿江29公里岸线上,没有一个散装码头;街道和每个社区、村组都签了责任书,不间断巡查;爱江豚、护江豚,在双柳已成为自觉。”双柳街道生态环境办主任戚永康自豪地说。

正在施工的双柳长江大桥,在立项之初就定下保护长江江豚的“硬指标”“铁措施”。“主桥特意设计成一座单跨钢箱梁悬索桥,不用在长江中打一根桩,这样就避免因水中施工影响到江豚栖息。”中铁大桥院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减少施工噪声对长江江豚的干扰,大桥所用的钢箱梁全部在工厂造好,然后在现场拼装,清静施工。

强力治污是必要手段,治污后更需要长期持续守护。“通过组建禁渔、禁牧、禁砂巡逻小分队,加强这片滩地的常态化巡查管护,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生态保护工作长治常态长效。”双柳街道办事处主任王晓东证实。

水与岸是天然的生态共同体。经过综合整治后,滩地上的混凝土场地被敲掉,种上了防护林和大片草皮,“六十里双柳地”的生态持续向好。

天空中,迎来“鸟中大熊猫”——黑鹳、东方白鹳等万千鸟儿诗意聚集、翩翩起舞。

水中,通过武汉“渔政天网”系统和长江江豚水下观测设备(阵列式水下声呐),用“千里眼”“顺风耳”等科技手段确定这里是一处江豚固定栖息地。

“江豚又多了起来。有人给这里起了个名字,叫‘江豚湾’。”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徐建利带着他的团队成员,在此蹲守3年多,用大量野外观测记录证实长江江豚重回武汉并在这片水域定居。

长江江豚重新回归,成为江城武汉生态向好的一张名片。“我们这里的水环境越来越适合江豚在这里生活。目前,只要天气适宜,这里时常能见到江豚戏水。”徐建利自信地介绍。

2020年,武汉市启动“推进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江段工作”,联合科研、公益机构,开展十大江豚回归行动。2022年,武汉发起“数字江豚”计划,并在2023年初被全国人大代表带到全国两会,成为热议话题,并落地实施。武汉市正在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行动,来保护长江江豚的家园。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

值班电话:027-82662776

邮政信箱:湖北省武汉市A246邮政信箱

受理举报电话时间:8:00 — 20:00

(长江日报记者金文兵 实习生李雨欣 通讯员陈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