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四渡赤水、湘江战役、飞夺泸定桥等都是战况惨烈的战役,也成为让后人歌颂的事迹,其中飞夺泸定桥是最为惊险、最为重要的战斗之一。

1935年,在红军强渡大渡河之后,蒋介石为防止后续部队持续过江,派遣两个旅援助泸定桥,打击过桥的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泸定桥作为红军过江的唯一道路,必须力争,势必不能被蒋介石给堵死。

当时为了阻击红军,国民党命人将桥上的木板都给撤了,只剩下光秃秃的铁链。铁链之下就是湍急的江水,5、6月份正是岷江的汛期,水势高涨、水流湍急,光站在桥上往下看就令人心惊胆战。

为了过江,红军22名战士组成先导部队,决定强行渡过泸定桥,为后续部队开路。他们手拿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路,最终在国民党的炮火下,带领部队成功过江。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蒋介石下的命令是将泸定桥炸毁,可是被派遣来的人并没有这么做。

当时泸定桥作为连接两岸的唯一通道,如果炸毁,红军势必不能过江。

蒋介石当时派遣来的队伍有一支是刘文辉的24军,他是川康一代的霸主,盘踞当地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当地“土皇帝”。

蒋介石当时派刘文辉来有两个原因,一是阻击红军,二是蒋介石一直忌惮刘文辉的实力,想借此来消耗他的兵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文辉南征北战多年,早把蒋介石的这些小心思看的透透的,在蒋介石下了炸桥的命令之后,他并没有照做,而是只命人抽去桥上的木板。

刘文辉一直不完全信任蒋介石,担心自己和红军激战后,蒋介石会趁机将他吞并,所以他阻击红军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卖力。

可是,刘文辉没想到红军的后续部队能那么快到达,等到再想全力阻击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刘文辉不想炸桥的原因还有许多。泸定桥作为作为一个著名的桥梁,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的石达开就是兵败于此,泸定桥也因此成为当地一个有名的文物,刘文辉不想因此背上历史骂名。

再者,泸定桥作为连接四川和西藏的唯一的一条通道,是两岸往来的必经之路,如果将桥炸毁,势必对两岸造成重大的损失。

炸桥之后,为了给两岸人民交代,势必要在战争后修桥,这笔费用可是不少的支出,自己炸了桥,大概率这笔费用会出在自己身上。

军阀出身的刘文辉算盘比谁打的都精,势必不会出这笔冤枉钱。

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泸定桥作为刘文辉军队补给的必经之路,如果将桥炸毁,那就相当于自断后路,如果蒋介石趁机打击,自己必败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刘文辉在综合考虑之后,决定不炸泸定桥,这样就给红军留下了生机,最后才能巧妙渡河。

外在条件是辅助因素,而红军能成功渡江,靠的的坚强的毅力和无双的智慧,这些内在因素才是能成功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