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国的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功名显赫,千古流芳。

吴国也有一位托孤大臣,名叫张昭,同样也是忠心不二,直言敢谏,贡献巨大。

然而,张昭比起诸葛亮来,名声就差远了,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还不是很好。

其实,张昭作为东吴两代重臣,对东吴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曹操都忌惮他三分,把他列为与刘备同样危险的人物。

《三国志》记载,张昭,字子布,袁城(今江苏徐州)人。张昭从小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少年时期就有名气。

张昭成年后,被举为孝廉,可以入仕做官,但他推辞没有接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州刺史陶谦,仰慕张昭名气,察举他为茂才,张昭也拒绝不去。陶谦很生气,把他抓了起来,后经人营救,张昭才得以免祸。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很多人跑到扬州避难,张昭也南渡长江,到了江东。

不久,孙策率军征讨江东。孙策听说过张昭的名声,请他辅佐。

张昭见孙策是位能够平定乱世的英雄,欣然答应。《吴书》说,孙策得到张昭,十分高兴,“待以师友之礼”。

张昭为孙策出谋划策,处理军政要务。孙策认为张昭是贤才,任命他做长史,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总理军政事务,自己则专心领兵外出打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昭办事认真,又有才能,把军政事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很快就名声大振,以至于有许多人,只知道东吴有张昭,而不知道有孙策。

当时,人们到东吴办事情,都是找张昭,北方士大夫写信,也都是夸赞张昭的功劳。时间一长,张昭心里不安起来,他知道功高震主,不是一件好事。

孙策听说了,却很高兴,他向张昭讲了一个齐桓公重用管仲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把管仲称为仲父,国家大事全都交给他处理。有人来请示问题,齐桓公总是说,你去请示管仲吧。有人问,什么事都找管仲,您这个国君干什么?

齐桓公说,我的职责,是选贤任能,有管仲这样的贤才管理政务,我才能够成就霸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策讲了这个故事,表明他对张昭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孙策的宽阔胸襟。

张昭在孙策开创江东基业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孙策在临终之时,把东吴大事和年轻的孙权,都托付给了张昭。

裴松之引用《吴历》记载说,孙策甚至对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话说得十分清楚,如果孙权不能胜任,张昭就可以自己做东吴之主。这包含了孙策对张昭的极大信任,也体现了孙策以事业为重的英雄本色。

二十多年以后,刘备在临终时,把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也说了与孙策同样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在三国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孙策、刘备作为旷世英雄,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千辛万苦开创的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延续下去的问题,而并不是子孙兄弟当皇帝的问题,因而,他们的托孤,都是真心实意的。这只有在战乱时代,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张昭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忠心辅佐年轻的孙权。

由于突遭变故,孙权六神无主,痛哭流涕,悲悲戚戚,以至于卧床不起,不能理事。

张昭急了,严词劝谏孙权,要他以大业为重,不能放纵自己的哀情。

张昭让孙权脱下丧衣,换上官服,亲自扶他上马,陪他去巡视军队,以稳定人心。

张昭在江东声望很高,他忠心辅佐孙权,使孙权的统治地位很快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继位时,由于江东刚被平定,人心未服,局势很不稳定,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孙权让张昭继续做长史,后来又任命他为军师,一切军政大事,都由张昭和周瑜处理。

张昭对外,妥善处理与汉室以及各方势力的关系,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则统领督导百官,使他们恪尽职守,同时安抚百姓,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孙权每次出征,都留张昭镇守后方,总领政务。张昭为东吴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起到了擎天之柱的作用。

孙权母亲去世时,又嘱咐张昭好好辅佐孙权,等于再一次托孤。

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他辅佐的对象,是能力平庸的刘禅,因而能够大展才华,权威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张昭辅佐的对象,却是雄才大略的孙权,孙权的志向、谋略和能力,都比张昭强得多,张昭托孤大臣的作用,自然就越来越小了。

张昭属于保守派,不喜欢对外用兵,他只想不负孙策重托,保住江东基业,别搞出什么乱子来。

而孙权却志向远大,企图“二分天下”,登基称帝。

张昭与孙权,在大的谋略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

孙权打算攻打黄祖、夺取荆州时,张昭极力劝阻,说:“江东自身并不稳固,如果西征,恐怕会导致国内大乱”。

孙权没有听他的,果断出兵,一举灭了黄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孙权灭了黄祖,准备夺取荆州的时候,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形势骤变。曹操顺利收服荆州,兵锋直指江东,东吴人心惶惶。

张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倒不是为个人利益考虑,而是担心江东基业毁于战火,百姓生灵涂炭,孙氏家族性命难保。于是,张昭极力主张投降。

在他的影响下,投降的氛围,几乎笼罩了整个江东。孙权不甘心自己的皇帝梦破灭,对张昭很是失望。

这一次,孙权又没有听他的,而是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不仅保住了江东,而且抢占了半个荆州,扩大了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裴松之在《三国志》补注中,引用《江表传》记载说,多年之后,孙权登基称帝,他除了缅怀鲁肃的功绩外,还对当年张昭主张投降之事耿耿于怀。

孙权嘲笑张昭说:“当初如果听了您的话,孤哪有今天?恐怕正在沿街乞讨呢?”张昭大为惭愧,趴在地上,汗流浃背。

孙权是贤明之主,张昭虽然与他谋略不同,但他知道张昭很忠诚,没有私心,又有理政才能,便继续信任重用他,后来,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封为由拳侯。

张昭依然兢兢业业,尽心尽责地处理政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元212年,曹操率大军征伐东吴,他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要求孙权内除张昭,外除刘备,可见张昭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昭性格耿直,公正无私,待人严厉,虽然在大的谋略方面,孙权并不听他的,张昭却不忘托孤重任,经常对孙权直言相谏。

有一次,孙权喝得大醉,让人往群臣身上洒水,说:“今日欢饮,只有醉倒在地,才能作罢”。

张昭生气了,神色严峻地说:“当年,商纣王以池装酒,通宵狂欢,他认为是作乐,岂不知是作恶啊!”

孙权听了,沉默不语,面带愧色,停止了饮酒。

对孙权喜欢打老虎的嗜好,张昭多次提出严厉批评。有时候,孙权还真有点怕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称帝以后,要设置丞相,众人都以为非张昭莫属。孙权则认为,张昭性情刚烈,固执己见,并不适合当丞相。

张昭却不在乎,照样直言进谏,敢于违背孙权的旨意。

有一次,张昭的意见不被采纳,气得闭门不出,谁请也不出来。

孙权又好气又好笑,干脆让人在张昭门前垒了一堵墙。张昭更加气恼,在墙里边又垒了一道墙。

孙权让人放火,烧张昭的府门,想逼张昭出来。张昭反而把大门紧闭,做出一副烧死也不出去的态势。孙权听说了,赶紧命人把火熄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权没辙了,只好亲自跑去慰问和道歉,张昭仍然不出来。

孙权在张昭门前站了很久,张昭的几个儿子,觉得太不像话了,硬把张昭架了出来,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张昭如此倔强,他当丞相确实有点不合适。

张昭比孙权大二十八岁,年纪越老,脾气越倔,经常与孙权争吵。

有一次,孙权终于忍受不住了,拔出刀来,气愤地说:“我对您的尊敬,已经达到极点,可您多次当众让我下不了台,我真怕忍不住会杀了您。”

张昭并不畏惧,说:“我说的话,您总是不听,您认为老臣愿意说吗?只不过老臣受桓王和太后临终重托,如果不尽忠直言,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昭说完,放声大哭,老泪纵横。孙权把刀扔在地上,也大哭起来。君臣二人,哭了个痛快。

张昭活了八十一岁,寿终正寝,临终留下遗言,丧事一切从简。张昭连新衣服都没换,就穿着平时衣服入了棺材。棺材也是原色,没有漆染。

孙权身穿丧服,亲自前往吊唁,赠谥号为文侯。张昭的儿子们,都给予高官厚禄。

陈寿对张昭评价很高,说他忠诚正直,不谋私利,辅佐孙权,建立功勋。后世的司马光、苏轼、胡三省等人,也对张昭有很高的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笔者认为,张昭在谋大事方面,能力一般,但他不负重托,忠心尽责,精神可嘉。这表明,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种精神,同样会受到人们的饮佩和尊重。

东吴还有一名擎天之柱般的大臣,便是大名鼎鼎的周瑜。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气量狭小,但历史真实并非如此,请看下一集,心胸宽阔的周瑜。